【摘 要】
:
2008-2009年在甘肃省合作市甘南州农科所选用5年生甘肃贝母(F. przewalskii Maxim)种株,对授粉方式、种子发育特性、最佳采收期、贮藏方式和种子最佳发芽条件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通过对甘肃贝母鳞茎和不同时期花器官解剖观察,发现其在夏眠前已开始花器官形态建成,5月初完成授粉。而田间5月初甘肃贝母正处于现蕾期,初步确定甘肃贝母是自花授粉植物。种子切片解剖表明,甘肃贝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2009年在甘肃省合作市甘南州农科所选用5年生甘肃贝母(F. przewalskii Maxim)种株,对授粉方式、种子发育特性、最佳采收期、贮藏方式和种子最佳发芽条件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通过对甘肃贝母鳞茎和不同时期花器官解剖观察,发现其在夏眠前已开始花器官形态建成,5月初完成授粉。而田间5月初甘肃贝母正处于现蕾期,初步确定甘肃贝母是自花授粉植物。种子切片解剖表明,甘肃贝母授粉后胚的发育一般较胚乳发育晚,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休眠”才继续分裂,揭示胚后熟是甘肃贝母种子休
其他文献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通讯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广泛应用,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迅速。传统的抄表方式因其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不利于保护用户隐私等原因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解决手工抄表及收费困难的问题,在农网改造过程中,大部分电力公司使用IC卡电能表,但经历了数年的使用和实践,此方案彻底失败。2009年国家提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目标,实施远程集中抄表项目是国家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电
无刷直流电机(BLDCM)已经在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是一种性能优越、应用前景广泛的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的应用使得无刷直流电机的体积减小,成本降低,抗干扰性加强,从而进一步拓宽其应用领域,近年来对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技术的研究一直是热点之一。 论文主要研究了以高性能DSP为控制芯片的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案。围绕着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几个关键技术--位置检测、电机起动和控
辽西旱农区雨水资源时空分布与作物生产需求极不吻合,干旱是危害该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而雨水资源的拦蓄、调控与科学利用已成为辽西地区旱作农业的发展的重要内容,春季抗旱保苗是这一地区发展旱地农业的关键所在。因此,如何使有限的自然降水得到高效利用,做到既能充分接纳自然降水、最大限度地保蓄土壤水分,又能降低地面无效蒸发以改善农田土壤的水分供给状况,提高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
本文采用平板稀释法对甘肃省干旱灌区轮作、连作1-3年马铃薯各生育期根际土壤真菌进行分离并鉴定,研究了马铃薯连作对根际土壤真菌数量及种类(属)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根际土壤真菌数量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的变化轮作与连作(1-3年)的规律不同,说明连作改变了根际土壤真菌数量。在轮作、连作1-3年四个茬口,马铃薯播种前根际土壤真菌数量均高于整个生育期。现蕾期,轮作真菌数量显著高于连作三年,而在其它各生育期虽
甘蔗(sugarcane),学名Saccharum officenarum L.,禾本科甘蔗属作物,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蔗是我国重要的制糖原料,其产糖量占食糖总产的90%以上;蔗糖产业已成为蔗区农民脱贫致富、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途径。在甘蔗的生产过程中,宿根蔗栽培是一项重要的栽培制度。但是各地宿根蔗栽培也都存在着产量不高、病虫害严重的问题,呈现出一年平,二年糟,三年不能要的现象,主要原因是连年宿根造成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为毛茛科(Ranunculaceae)芍药属(Paeonia)植物,是常用中药材牡丹皮基原。目前对牡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栽培、化学成分和药理药效等方面,鲜有根际土壤微生物方面的报道。本文从微生态学角度,以产自安徽省铜陵地区(包括南陵丫山)、山东省菏泽地区的牡丹根际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碱解离、酸性品红染色法、湿筛沉淀法等方法探明牡丹根际土壤中丛枝菌根真
多电平逆变器是当前研究热点,如何简化拓扑结构,提高电路可靠性是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国内外学者基于桥式多电平逆变器,提出了许多改进措施,获得了较多的成果。本文则从另一角度出发,以双降压式电路为基本单元构建多电平逆变器,设计和论证了一种新型的双降压式五电平逆变器,该逆变器保留了双降压电路的优点,有利于简化箝位电路,提高系统可靠性。论文首先对双降压式五电平逆变器进行了总体方案设计,包括拓扑结构的构建、闭环
唐古特白刺既是防风固沙抗盐碱的先锋灌木,又是药用植物锁阳的主要寄主,但人工造林种子发芽率低,幼苗抗盐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在种子预处理研究的基础上,将其幼苗经不同浓度盐溶液处理,结合外施CaCl2,通过生理生态指标比较研究,旨在探讨促进种子萌发的途径、其幼苗对盐胁迫的应激机制及外源Ca2+在其抗盐性中的作用效应,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将唐古特白刺种子经不同预处理后再进行60℃浸种24 h后育苗,各处
提高功率电子变换器的变换效率和功率容量一直是功率电子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为解决上述问题,特别是提高转换效率,国际上一大研究方向是以具有内在升压能力的单级结构,取代传统的两级结构逆变系统。目前所提出的单级逆变器几乎都是基于直-直变换器输出串联组合得到的四象限变换器。本文深入探讨了以输出并联方式构建四象限变换器的新概念、新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常用的两级结构变换器的优缺点,进而讨论了单级逆变器的常用拓扑结
本研究于2006、2007年以珍汕97(Oryza sativa ssp. indica)和明恢63(Oryza sativa ssp. indica)的重组自交系(RILs)遗传群体共127份株系作为供试材料,在施氮条件(2006年为130kg N ha-1,2007年为135kg N ha-1)和不施氮条件(OkgNha-1)下进行大田试验,通过测定RIL群体不同部位铵态氮、磷和钾的含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