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园林在夏商时期已处于滥觞阶段,对于早期园林的研究,风景园林学者们多是从文字史料出发,借由相关艺术、社会背景资料进行探讨和佐证。晚商时期的殷墟林木繁茂、多水泽地,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晚商以前在宫城内修筑水池的做法也为殷墟池苑的建置提供了技术方法及思路。近年来考古勘探在殷墟内发现有池苑及与之相关的人工水渠、台榭建筑、道路等遗迹,为我们研究殷墟池苑提供了相对完整的线索。据此,本文基于风景园林学视角,对池苑遗迹、实物遗存等客观材料进行甄别和梳理,通过文献分析、类比推理和实地调研等多种研究手段和方法,以池苑水体作为核心向外拓展联系其他遗存,以影响殷墟池苑生成的物质、文化、思想的大环境为背景,以池苑文化内涵的历代延续传承和演进为线索,以考古发掘等方面的成果为依据并参考现有的园林遗存及造园理论,同时对晚商都城的营建历史、规划布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作为背景加以叙说。对殷墟池苑进行溯源性的追问和探究,总结其基本特征和文化内涵,并对池苑风貌尝试复原。首先,对晚商以前大型聚落中的池状遗迹进行梳理,了解到水池最初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多分布于等级较高的居住址附近,形势走向与建筑朝向相协调,表明其具有一定的规划。在新石器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为有限的情况下,利用低洼地对水资源的搜集、处理等进行控制。至夏代时期水池的建置有了进一步发展,此时水池形态多呈较为规整的圆角方形,位置相对确定即宫殿区的北方——“泽”方。早商时期水池的建置显露出一定的承接关系并持续发展,水池为规整的直角矩形,表现出人工改变自然力量的强大。水池本身的面积占比、修筑形制、形势走向与整个宫殿区的建筑格局、空间布局都有所联系,表明水池已是宫殿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彰显拥有者的权势与地位。其次,对晚商殷墟的历史环境进行追溯,得知当时气候状况总体良好,表现出温和湿润的宜人环境,但略有波动,偶尔会有沙尘暴等极端天气。在此环境条件下,农业及畜牧业较繁荣,可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和祭祀所用牲畜,同时青铜铸造、陶器烧制、玉器、骨器制作等手工业也相对发达。国家资源较多地集中于王权控制,政权结构对城市布局也有所影响,呈现出“众星拱月”般的族邑模式。在文字、青铜器上体现出有“立象尽意”的艺术创造,强化了线条对于情感的表现及装饰职能,使其形式具有象征的意味,在宗教及礼仪上所表现出的对自然的崇拜及尊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通过文献分析法对考古发掘报告及相关研究进行整理,梳理出与殷墟池苑建置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要素,如殷墟的地势地貌、河流水系以及动植物的生存与利用状况,为下一步研究池苑的建置和利用情况打下基础。重点关注有关殷墟池苑遗迹的线索,对池苑遗迹本身的形制、特点进行重点分析,并延伸至池苑遗迹周边的相关要素,对其布局结构及使用对象进行推演。最后,从风景园林视角对殷墟池苑进行分析解读,了解到出于商人有意地建置,殷墟池苑几乎已具备后世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所有构成要素,水体、建筑、景石与道路有机分布在池苑空间之中。商人已统筹考虑宫殿区布局,对空间的处理也拓展到了更大的范围,引入更多的自然要素。造园思想方面,在安全防御意识影响下进行都城的选址布局,随后因型就势形成了“水-聚落”的空间格局,继而塑水筑池生成自然审美观具象化的表达。池苑的建置具有多重的功能:池苑依托自然地势,汇聚现状河流,容纳天然植被及动物,充分展现自然之美;水池的构建结合地势作为高台建筑较近的取土来源,而后蓄水成池,预防火患;一方面“池”作为祭祀的对象,另一方面池苑空间也成为举行“射牲礼”的政治活动场所。无论从殷墟池苑本身形制、规模、位置,到池苑的空间布局、功能、营建思想,都体现出殷墟池苑对之前池苑制度的继承和顺应殷墟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发展,这表明殷墟池苑是早期中国古代园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池苑也是中国古代园林中起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