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话语的语用分析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jiadong9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默话语作为幽默的一个分支,在人类社会交际中广泛应用,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其强大的润滑作用,受到了国内外语言学家和其他领域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幽默话语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相对单一到比较全面的过程。根据以往的研究可知,传统研究细致,但多从逻辑学和修辞学的角度入手,对语言的生成、理解、接受和应用机制缺乏更全面的解释;近年来的研究内容更全面,角度也增多,多从交叉学科入手,但缺乏更为具体细致深刻的描写。因此,对幽默话语的各种机制的研究以及相关问题的解释的充分性也有待深入。  本文主要运用言语行为理论以及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的相关内容,首先对幽默话语的概念做了一个简单的界定,运用描写法详细介绍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内容,重点阐释了言语行为理论对幽默话语的适用性;然后结合塞尔对言语行为的分类,分别探讨幽默话语“以言行事”及“以言成事”的表现;最后研究幽默话语“以言致笑”表达效果所使用的语用策略。  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内容为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现状、目标、意义和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等。第二章是对幽默和幽默话语的界定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说明,并重点阐述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对幽默话语的适用性。第三章结合会话含义、合作原则等详细探讨幽默话语行为的分类及两个层次的表现。第四章主要考察幽默话语达到“以言致笑”表达效果所使用的语用策略。第五章为结语,总结全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本文主要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细致全面地分析了幽默话语的生成、理解机制,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其他文献
本文以苏轼被贬黄州为分水岭,把他的思想分为前后期,前期主要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后期主要受释、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围绕苏轼人生中前后两个时期人生历程与个人心态的发展变化,着
石刻文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大致在秦汉之际开始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地域一度遭到禁刻,但到隋唐五代时期再度复兴,并达到了发展的顶峰。汉字由篆而隶、由隶而楷的字体
魏晋是继战国之后的二度哲学时代,在政治分裂、社会大动荡的环境中,其文化思想摆脱过去的单一主流模式,逐步走向多元化。魏晋家庭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