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定量重建地球生态系统的气候参数是当前国际古气候研究的目标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尤其是在海洋学研究领域,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使得定量的古气候研究蓬勃发展.相比之下陆地古气候参数的重建要困难得多,陆地植物作为对环境的良好记录,一直备受重视.近数十年来,国际上广泛开展了利用植物材料定量研究气候的探索,大量新的方法层出不穷.德国科学家Mosbrugger和Utescher在1997年倡导的共存分析法(TheCoexistence Approach)就是其中之一,它依据现存最近亲缘类群原理以及植物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原理,找到化石植物群中各类群的现存最近亲缘类群对各气候参数的耐受范围; 并将各亲缘类群对同一气候参数的耐受范围叠加一起,获得对该气候参数的共存区间,用该区间作为对古气候参数的精确估测.本文首先阐述在原文位于展开讨论的共存分析的理论基础——探讨植物分布与气候之间关系的耐受性理论.并以此为指导,对在该方法中气候台站的选用方法作了改进,气象台站的选择应以植物的标本记录点为基础:即使在某一特定的植物分布区内部也应该查看气象台站所在县级行政区域是否有该植物的标本采集信息,并以此为依据来决定是否选用该气象台站的记录; 选用的气象台站的数量多寡应该以植物分布点的多少来决定.以此为基础,我们采用中国的植物分布与气象记录数据,利用孢粉学的研究结果,定量重建了我国新生代三个地点的古气候参数,结果如下:1内蒙古呼伦湖地区全新世初期气候MAT: 4.4~10.2℃; MWMT: 22.9~24.1℃; MCMT: -18~-9.1℃; DT: 33.5~40.9℃; MAP: 354.3~686.7mm; MMaP: 103.8~191.9mm; MMiP: 2.7~7.3mm.我们以扎赉诺尔地区的孢粉学研究为基础,依据孢粉和盘星藻(PediastrumMeyen)提供的环境信息并结合前人工作,恢复了全新世初升温期的植被变化; 定量重建了10.4~10.2kaB.P.时的气候,为全面理解呼伦湖地区的气候变化以及东亚的夏季风变化提供新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