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粘合式结构形成的认知基础。语言中存在着粘合式结构和组合式结构两类主要的句法结构。粘合式结构和组合式结构从形式上都可以描述为一个可分析的、可类推的临时组合,从语义上则描述为一个义位组合。粘合式结构是由两个实词充任直接成分构成的、形式上不能被其他成分隔开、语义上具有整体性的最小的自由临时构造,组合式结构则是两个直接成分能由其他成分隔开的结构。相邻的两个直接成分并非一定构成粘合式结构,只有具备了粘合的前提才构成粘合式结构。粘合和组合是不同的结构构成方式或手段,发生粘合的结构未必都是粘合式结构,还可以是相邻接的两个非直接成分的粘合。粘合式结构的典型性与结构的整合机制密切相关,概念间的语义联系是结构的粘合剂。我们从概念组合角度区分出的规约性粘合与非规约性粘合,从组合的典型性程度上分出的组合性粘合和特异性粘合,实际都基于概念间的不同的语义联系。考察不同类型结构的典型性,继而揭示粘合和组合两种句法结构方式的异同,是我们这项研究的中心任务。 范畴化是从个性中概括出共性的过程,因而也是对认知对象进行分类和归类的过程。去范畴化是在一定语境下范畴逐渐失去其典型特征的过程,实际也是范畴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去范畴化是结构的组合或聚合特征表现。从范畴化角度我们关注粘合式结构的类别特征和句法表现,从去范畴化角度考察粘合式结构的典型性。将粘合式结构置于从结构成分结合自由度得出的“词汇词—词法词/句法词—粘合式结构—组合式结构”连续统中,由此描述粘合式结构的典型性程度差异与不同类别的句法语义表现。 名词性粘合式结构是事物的次范畴类别表达形式。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给事物分出小类,形式上作为事物次范畴类别分类标准的不同功能类别的词粘附于事物名词前面。这些不同功能类别的词都具有概念义潜存性质义凸显的语义特征。 名词性粘合式结构的典型性程度体现为结构的类指能力差异。名词性结构都有指称能力。属性定语有“属性类化、属性显化、属性强化、属性变化”四种不同的情形,相应地指称能力也呈现“类指、弱类指、弱单指、单指”的连续统变化模式,这一模式同时也是不同类别的名词性短语的“客观性←→主观性”的强弱变化模式、“恒定性←→临时性”的强弱变化模式。在对形名、名名、动名、区名粘合式结构的分类考察中,我们都从结构成分的类别和性质入手,探讨了不同类别的类指结构的粘合度变化及结构形成机制。形容词定语的程度量值、名词定语的属性值、动词定语的及物性关系结构的代体性质、区别词定语的自源性/他源性程度,都与粘合式结构的典型性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 动词性粘合式结构是行为的次范畴类别表达形式。我们只就粘合式述宾结构与粘合式述补结构进行讨论,前者因行为与关涉对象的联系称为行为对象类别或现象结构,后者因行为与致使结果的联系称为行为结果类别或事件结构。结构的范畴化与动词的情状类别、结构组成成分的性质及组配形式的句法语义特征都密切相关。结构范畴化的结果可以通过结构的识解与结构的出现环境等进行规则化验证。 动宾粘合式结构中我们把规约宾语视为能够构成现象或事件的成分,非规约宾语视为只构成事件的成分;非规约宾语如果与动词形成特异性结构,也可以构成现象。由宾语成分的受事性强弱分出现象等级,然后考察了容纳VN现象结构的五种非事件句,指出非事件句结构的无界识解条件:结构的两个组成部分动作和动作支配的事物或都是无界性质的,或必有一方是无界性质的,另一方相应地也按无界识解。因而非事件句其实是一种抽象表达的语言单位。动补粘合式结构一节则试图证明,由于句式意义的绑定一个离散性质的结构并不必然有离散性质的表达。 形容词性粘合式结构是性状的次范畴类别表达形式。性状的达成都是行为致使的结果,性状的类别是性状达成的结果类别。性状的达成有既成性和渐成性之分,渐成性性状结构表现为组合式结构,既成性的性状可有类别之分。既成性性状有规定量度区间的描述与规定量度区间的认定两种表达形式。前者属标记性组配形式的型式语义,后者才是性状的次范畴类别表达形式。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就成分距离相同的几种形容词结构的概念距离远近进行了一番对比分析,从形容词性的粘合式结构与组合式结构的表达差异中进一步突显粘合式结构在结构连续统中的位置。 粘合式结构可以进一步词汇化。作为词汇化结果的句法词的形成有两个源结构:着眼于分界取消的粘合式结构与着眼于分界改变的跨短语粘合结构。由粘合式结构发展成的句法词形式未变,意义变了:由义位组合整合为相应意义领域的一个义位。而跨短语粘合结构词汇化的结果往往伴随着结构形式性质的改变:通常是原动词短语性质向非动词词性演化,结构中某成分往往有由词汇性成分向功能性成分转化的倾向。跨短语粘合结构词汇化的内部动因多是由于句法结构中的语法性成分的功能的衰退,而粘合式结构的词汇化的内部动因在于组合性粘合的高频化致使和特异性粘合的衍化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