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高含油量成为继上世纪80年代双低之后油菜品质的新目标之一。虽然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于提高种子含油量的措施,包括育种、栽培、生态和基因工程技术等方面进行过一系列的研究,然而对于高含油量的生理生化基础研究较少且不全面。本文主要从生理生化方面探讨影响油菜种子含油量的关键因子。本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并取得了相关结果:1.选择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高、低含油量基因型油菜品系,在盛花期标记同一天开放的花进行分析。2.测定了两种基因型油菜种子形成过程中的含油量、脂肪酸组分、G6PDH、PPase、ACCase活性、可溶性糖、淀粉、蔗糖、蛋白质、叶绿素含量,分析了这些生理生化因子的动态变化及其在两种基因型油菜之间的差异。3.通过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含油量增加最快的阶段(花后24-31d),G6PDH、PPase亦呈现最大活性,可溶性糖、淀粉、蔗糖含量则快速下降;叶绿素、蛋白质含量的动态变化与含油量表现基本一致:油酸含量在种子开花受精后迅速增加,花后31-38d停滞不增加,38d以后继续增加,呈双峰曲线变化;亚油酸含量在种子形成初期最高,以后随着种子的发育而下降;棕榈酸、硬脂酸、亚麻酸、花生烯酸含量的变化辐度较小;在种子形成过程中,尤其是在油分积累最快的阶段,高含油量基因型油菜品系的G6PDH活性、PPase活性、叶绿素含量和油酸含量均要高于低含油量基因型品系,而亚油酸含量低于低含油量基因型品系;高、低含油量基因型油菜品系之间种子含油量、脂肪酸含量(油酸、亚油酸)和G6PDH、PPase活性以及可溶性糖、淀粉、蔗糖、蛋白质、叶绿素含量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G6PDH活性、PPase活性和含油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是影响含油量的关键因子,其它生理因子与含油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系数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油酸含量与种子含油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亚油酸含量与种子含油呈极显著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