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道夫·阿恩海姆是西方现代美学史上著名的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家。在他七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为美学、艺术心理学、艺术教育、以及新媒体领域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阿恩海姆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引起中国学者的极大兴趣。随着当代中国兴起的第三次“美学热”,阿恩海姆的多部著作被引进中国。阿恩海姆的理论延续了自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费希纳开创的“通过实验心理学方法研究审美现象”的研究方式。他的美学理论通过推理论证审美经验,并凭借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和实验方法剖析审美现象,为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开通了一条将思维推理的批判哲学和分析现象经验的心理学方法相结合的美学研究道路。国内对阿恩海姆的美学理论多从审美知觉、艺术构成、创造性思维等角度进行研究,虽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还缺乏对阿恩海姆整个审美直觉理论体系的结构性梳理。鉴于此,本文将以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审美心理学新论》等相关文本为基础,对阿恩海姆的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的整体结构和关键环节等问题进行阐释。全文除序言外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视知觉在审美活动中的功能,以及在审美直觉中,视知觉的活动方式和关键环节。在视知觉活动的研究中,阿恩海姆通过批判传统观念对视知觉的错误认识,揭示出视知觉具有与思维相同的功能。眼睛是人类观看外部世界的唯一途径,但是传统理论认为,视知觉只能获得感性经验,并交由大脑处理来完成对事物的认识。在这里阿恩海姆重新阐释了视知觉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并且进一步揭示了视知觉本身具有处理问题的能力。视知觉对问题的处理能力,从浅层来看,它可以对事物突出特点的把握来达成对事物全貌的把握,并且能够在观察到难以识别的形状时,通过调整眼球自身达到可以对模糊形状识别的状态;从深层次来看,视知觉具有对事物的知觉式样进行改造的能力,这就是视知觉的格式塔倾向。通过这个能力,视知觉可以将不稳定的形式重新进行组织,改造成更适合识别的状态。从对视知觉的格式塔倾向的研究,阿恩海姆又进一步揭示出艺术品本身也服从着相同的组织规律。在对视知觉与艺术品的组织规律的阐释中,阿恩海姆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力”、“场”、“异质同构”等理论进一步阐释了视知觉在直觉活动中怎样完成对艺术品美感的获得以及审美情感产生的内在原因。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审美直觉活动中的意象。阿恩海姆通过对视知觉的活动方式以及美感发生机理的研究,进一步确立了意象在审美活动中的地位。阿恩海姆在视知觉的研究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视知觉与思维是通过意象进行连接的,并且任何思维活动都包含着意象。从古希腊到近代,“意象”始终是审美领域的重要范畴。阿恩海姆结合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发现了相关理论的不足。阿恩海姆认为:自德谟克利特学派开始,“意象”始终被认为是观察对象在心理中生成的对应物,它是对观察对象完整的复制。而阿恩海姆通过对视知觉的组织能力的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意象是视知觉在事物的表象上进行抽象产生的结果,它并非对事物忠实完整的复制,而是视知觉对事物本质结构的把握。意象在思维中具有三种功能,分别是“绘画”、“符号”和“记号”。这三种功能分别代表了感性形象在思维中由高到低的三种抽象程度。阿恩海姆结合思维在不同抽象程度上的活动方式,进一步揭示了意象在创造性思维中的功能和作用。第三部分研究“意象”的生发机制,也就是视知觉的“抽象”能力。阿恩海姆通过“抽象”来论证意象的产生方式,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20世纪西方美学从沃林格之后,众多学派阐发了他们对“抽象”的研究。阿恩海姆在批判继承其他学派的审美抽象理论以及科学抽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抽象方法。他在《视觉思维》中批判了其他学派将“抽象”与“具体”对立起来的观念,并认为抽象活动并不能通过“概括”来完成。他通过对视知觉自身能力的分析,创造性的揭示了通过视知觉在事物表象上直接进行“抽象”的规律,并通过这种揭示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作了统一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阿恩海姆认为:任何理性活动都需要以感性的知觉活动为基础,并且视知觉可以直接达成对本质的把握。以此为依据,他批判了一些美学学派和艺术理论将“抽象”等同于脱离本质的弊端。阿恩海姆的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从经验实证和逻辑思辨的角度,阐明了直觉与理性是人类认识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揭示了知觉与思维在认识活动中协调合作的方式;指出了直觉并不是非理性、不可靠的认识方法;纠正了自古希腊以来将知觉与思维割裂、把知觉视作比思维低等片面性的看法。阿恩海姆通过对直觉深入的研究,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思辨美学和经验实证美学的分歧,为推进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