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致病菌耐药性的增加和扩散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健康性问题,而人类医疗和畜禽养殖业抗生素的滥用正在使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是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特定的环境为耐药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因而,关于城市污水系统中微生物耐药性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但大多数是研究土著细菌或水质卫生指示菌,而很少涉及病原菌。沙门氏菌是典型的肠道病原菌,能够导致人类多种疾病。因此,亟待开展有关污水处理系统中沙门氏菌耐药性方面的研究,这对于城市水环境中耐药菌的传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污水处理厂中沙门氏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及耐药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Genes, ARGs)、整合子在耐药沙门氏菌中的分布,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1)为了揭示耐药性沙门氏菌在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存在和分布特征,利用传统细菌分离培养及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相结合的方法从西安市污水处理厂A、D、E(A2/O工艺)和H(奥贝尔氧化沟工艺)分离得到280株沙门氏菌,根据药敏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K-B)进行药敏试验,考察沙门氏菌对9种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污水处理厂A、D、E和污水处理厂H分离得到的沙门氏菌对四环素和磺胺甲基异恶唑耐药率最高,污水处理厂A、D、E和H对四环素耐药率分别为47.5%和39%,对磺胺甲基异恶唑耐药率分别为38.5%和32.2%。从污水处理厂A、D、E分离出的沙门氏菌的单一耐药率、二重耐药率及多重耐药率分别为12.7%、24%及19.4%,耐药谱型以四环素-磺胺甲基异恶唑、四环素-磺胺甲基异恶唑-氯霉素-链霉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为主;污水处理厂H中沙门氏菌的单一耐药率、二重耐药率及多重耐药率分别为17%、6.8%及5.8%,耐药谱型分布分散。污水处理系统各单元的沙门氏菌抗生素耐药指数有所不同,在污水处理厂A、D、E中,氯消毒出水中的沙门氏菌耐药指数较其他单元显著升高。(2)以污水处理厂A、D、E筛选分离出的对四环素和磺胺甲基异恶唑耐药的沙门氏菌为研究对象,利用PCR检测方法,分析tetA、tetB、sul1、sul2和sul3分别在相应的耐药性沙门氏菌中的分布情况。发现:TetA是四环素耐药性的主要基因型,检出率为81%,而sul1、sul2和sul3均为磺胺类耐药性的主要基因型,检出率均大于40%。城市原污水中四环素和磺胺甲基异恶唑耐药沙门氏菌主要携带tetA和sul3基因,经过污水处理系统之后ARGs在耐药沙门氏菌中的分布出现显著的变化。污水经过A2/O工艺处理后tetA、sul1、sul2基因的检出率在二沉池和氯消毒后出水中升高。(3)以污水处理厂A、D、E进水、二沉池及消毒后出水分离到的沙门菌为研究对象,应用PCR技术检测I类整合子的分布,结果表明:I类整合酶IntI1和qacEΔ1-sul1基因在耐药性沙门氏菌中的检出率较高,携带这两种基因的阳性菌株耐药谱明显宽于阴性细菌,表明I类整合子在介导沙门氏菌的耐药性机制中起重要角色。I类整合酶Int1基因与tetA、sul1、sul2和sul3基因显著性相关(p<0.01),qacEΔ1-sul1的基因与tetA、sul1和sul2基因显著性相关(p<0.01),表明二者在介导细菌ARGs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且以Int1基因为判断I类整合子的标准更为合理。同时发现,加氯消毒和二沉池出水中Int1和qacEΔ1-sul1基因的阳性检出率高于进水,表明污水处理及加氯消毒有可能诱导I类整合子遗传标记基因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