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小麦中异源多倍化引起的基因组变异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sgtzyj_l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2n=6x=42,AABBDD)是异源六倍体,由A、B、D三个具有部分同源关系的染色体组组成。人们通过模拟小麦的起源过程,利用四倍体小麦(T. turgidum L., 2n=28, AABB)与粗山羊草(Ae. tauschii , 2n=14, DD)杂交,经染色体加倍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再以此人工合成小麦作为桥梁亲本,能更有效地将四倍体小麦或者粗山羊草的优异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同时,人工合成小麦可以用于探索异源多倍化的发生机制及发生后小麦基因
其他文献
二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elongatum, 2n = 14),六倍体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 2n = 42)和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 2n = 70),是偃麦草属中主要的种,蕴含着丰富的优良基因。偃麦草属的7E染色体含有抗赤霉病、抗叶锈病、抗大麦黄矮病等优良基因,是进行小麦遗传改良的宝贵资源。本实验室利用具有
本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选用10个河北海滨地区主栽的玉米品种,通过研究海水胁迫下玉米叶片SOD、POD等保护酶活性,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丙二醛(MDA)和光合色素含量及光合速率,玉米各个器官含水量等生理生化指标、以及CI-含量、Na~+含量、K~+含量、Ca~(2+)含量、Ca~(2+)/Na~+和K~+/Na~+等离子含量的变化,并通过隶属函数值评价方法,对所选的玉米品种进行耐盐性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