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将篮球运动作为一门课程加入中小学的课程之中,让学生从小锻炼身体,通过学习篮球课程,参与学校组织的篮球竞赛,一方面可以培养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为国家增加篮球后备人才。城乡之间的差异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国家大力推进治理的范畴,而城乡篮球开展现状存在的差异会影响学生篮球运动的开展,本文通过对运城市盐湖区城乡高中生篮球运动开展情况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城乡之间的高中学生篮球开展现状存在的差异,针对乡镇高中篮球开展现状提出合理的对策与针对性建议,促进运城市盐湖区城乡高中篮球运动开展协调健康的发展。本论文通过查阅大量相关的数据和资料,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通过对运城市盐湖区市区和乡镇的高中篮球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运城市盐湖区城乡高中篮球课堂教学现状存在较大差异,体现在市区高中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而乡镇高中受制于教学资源的缺乏,只能多采用重复训练法和讲解示范法;乡镇高中所采用的篮球教学活动形式较单一,以投篮练习和比赛为主;市区高中采用活动形式较丰富,各种练习活动形式都有涉及。(2)运城市盐湖区城乡高中课余篮球开展活动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在市区高中学生参与频度高于乡镇高中学生;乡镇高中学生参与篮球锻炼时间较短,市区高中学生参与时间较长;市区高中和乡镇高中的参与形式皆为以半场比赛为主,全场比赛占少数。(3)运城市盐湖区城乡高中课余篮球训练活动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市区高中学生参与课余篮球训练人数高于乡镇高中;二是市区高中学生训练频率高于乡镇高中。运城市盐湖区城乡高中篮球比赛的举办现状差异在于市区高中举办的次数较乡镇高中多。(4)运城市盐湖区市区高中的篮球数量和篮球场地数量优于乡镇高中;高中篮球教师差异表现在市区高中体育教师学历水平优于乡镇高中教师;城乡高中校方领导态度无明显差异,均对于篮球运动的开展持较重视态度。(5)运城市盐湖区市区高中学生对于篮球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喜爱程度优于乡镇高中学生;市区高中学生对于篮球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满意度优于乡镇高中,对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高于乡镇高中学生。对策:(1)乡镇高中体育教师应增加在职培训,提升整体学历水平和教学水平。(2)乡镇高中应根据班级的数量,加大对于篮球场馆的投入,加强场地设施的建设,优化场地管理制度,满足学生们对于篮球运动的需要,让学生们在良好的运动环境中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3)乡镇高中篮球教师应在教授篮球课的过程中采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如增加篮球游戏、学生自由组合练习等手段等来提升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兴趣,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了解他们参与篮球运动的动机,让学生真正喜欢上篮球这项运动的同时,也能提高教学效果。(4)乡镇高中增加篮球专项的体育教师进校,使得运城市盐湖区城乡高中的体育环境田径、篮球运动同步、和谐的发展。(5)运城市盐湖区教育局和校方领导要全面贯彻学校体育改革的思想,在大力发展孩子们智力的同时,也要加强篮球运动的开展,促进运城市盐湖区城乡高中生篮球运动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