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学》(1859)是晚清传入我国的第一部系统介绍经典力学的著作,是经典力学在中国传播的开端。它包括了中等力学、大学普通力学和部分理论力学的内容,并涉及微积分在应用,对于传播西方力学知识和数学知识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重学》的底本An Elementary Treatise on Mechanics (1836)是剑桥大学的力学教材,所涉及的力学知识的难度、复杂程度是晚清其他力学著作无法比拟的。在当时中国已有的非常有限的力学知识基础之上,这些有相当难度的知识被引进之后遭遇到怎样的命运,传播、吸收消化的程度如何?这一时期西方力学知识的译介与传播是否成功,对中国力学近代化历程产生怎样的影响?此外,翻译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改写与重构。译著是两种文化交流、冲突、适应的结果。《重学》在翻译过程中面对冲突与不适应对原著的内容进行了哪些选择,对原著中的异质文化进行了怎样的改写,这些选择与改写对西方力学的理解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于理解晚清西方科学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本文首次对《重学》的内容进行全面清理,并对其各部分内容的难度、在晚清的传播情况给予说明。2.本文首次对《重学》的底本(Whewell的An Elementary Treatise on Mechanics,共七版)进行研究、清理,分析了该书成书的背景,版本,以及各版本之间的区别、内容变化与编纂思想,并对不同版本与《重学》进行对比。在充分的证据基础上确定了《重学》的底本,澄清了国内流行的关于《重学》的底本,翻译的内容等错误说法。同时,论文在《重学》的版本上也有新的发现。3.本文首次在《重学》与其底本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厘清《重学》翻译的整体情况,对原著内容的取舍、增补情况,术语翻译的原则与方法,以及翻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通过《重学》与其底本的对比,分析了两种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冲突与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原著的理解产生的影响。4.本文分别从《重学》的文本及其内容的传播两个方面,梳理了《重学》的传播情况,首次对晚清一系列力学与数学著作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分析了晚清力学知识传播的整体情况、力学知识的传播程度、传播特点等;并研究了《重学》在知识内容、术语翻译、本土化特征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重学》在晚清力学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重学》的翻译与传播的是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科学翻译与传播的一个典型案例,通过以《重学》为核心的深入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在西方力学传播过程中,直到20世纪20年代之前其难度、复杂程度及其知识结构都没有超出《重学》的范围。《重学》引进的知识远远超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能够接受的能力。2.《重学》的翻译在文字上、具体内容的理解上现在看来也属于上乘之作,对陌生知识、概念术语的表达上融合了中国传统知识和表达方式,拉近了读者与异质文化之间的距离,对于中国人接受西方力学知识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重学》的表达方式在晚清力学著作的翻译与传播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重学》是晚清多数知识分子都有所知晓的一部力学著作,但对其中的知识,特别是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内容的理解与传播非常有限,对西方力学知识体系及其方法的理解是晚清力学传播的薄弱环节。4.《重学》的翻译与传播中都面临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对异质文化的不适应,因此面对冲突与不适应不可避免地要做出选择,这种选择弱化了西方力学知识的体系,也部分地遮蔽了西方力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和精密科学的特征。通过《重学》研究看到,晚清力学的翻译与传播虽然没有明清之际的会通,但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和中国典籍撰写思想仍然在对西方知识的选择、对科学译著翻译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重学》的研究是晚清西学东渐背景下的一个个案研究,通过这一案例研究,可以看到前西化时期西方科学传播的特征,看到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环境对近代科技知识传播模式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可以对晚清科技史与文化史、中国学术翻译与传播史提供研究案例,通过不同的典型案例的研究,可以理解晚清西方科学传播与近代化过程的整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