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对白先勇小说的研究,主要是从艺术技巧、思想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入手,从空间角度进行研究的不多。而且,白先勇小说一直被认为是“宿命论”、“悲剧伤感”、“消极”的体现。本文运用空间理论及其艺术表现形态,发掘并阐释白先勇小说内在的空间意蕴。通过分析不同权利话语、秩序规范等交叉影响下,白先勇作品中个体生命存在的现实图景与差异选择,展现了白先勇小说思想中积极向上、给人以豁达滋润的一面,也说明了《孽子》、《台北人》等作品也具有比“宿命论”、“悲伤叙事”更为丰富、深刻的内涵。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绪论,主要是说明白先勇小说的研究现状、论文的思路框架、研究意义和方法;第一章主要是分析白先勇的小说的空间艺术形态,包括自然空间、身体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第二章主要是分析白先勇小说中的空间建构方式,主要包括空间透视、空间扩散、空间并置;第三章主要分析白先勇小说中的空间连接路径,包括书信解码、音乐通向和悲悯情怀,而这些空间连接路径,也是与其一直强调的“永恒的人性思考”、“悲悯情怀的全面观照”、“失败与成功都是人生常态的豁达情怀”是一致的;第四章是从空间主义视野下,分析白先勇“哀而不伤”和“牧师布道者”两种心态指向。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平常心去对待的,但又不乏豁达积极的心态。同时作者更是将目光汇聚在都市空间,对身处其中的人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批判,批判的国民劣根性主要是以下三种,第一是看客心理,第二是好面子心理,第三是自私趋利心理。最后为本文的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