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宄采集了典型工业区土壤及植物样品,采用索式提取、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消解,GC/ECD、GC/MS检测方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研宄了典型工业区土壤中OCPs、PAHs和重金属污染浓度、污染分布,并进一步分析了土壤中OCPs、PAHs和重金属污染特征与水平、来源及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典型工业区土壤中8种OCPs的浓度范围在18.34?125.34ng.k1g之间,平均值为54.84ng.k1g,不同采样点土壤样品中OCPs的残留量从高到低分别是:路边样>绿化带样>树根土样>菜地样。通过异构体比值法评价得出,典型工业区土壤中的OCPs主要来源于工业源。DDTs总量超过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一级标准,低于二级标准,对人体危害不大,生态风险评价表明典型工业区土壤中的DDTs残留可能对鸟类和土壤生物具有潜在生态风险。典型工业区表面土壤样品中22种PAHs的总量范围在855.2?2254.7pg.kg-1之间,垂直样品中22种PAHs总量在0?25cm范围内迁移不明显,靠近热电厂的采样点含量明显高于距离远的采样点,污染物组成主要以2?3环PAHs为主。相关性分析显示,典型工业区土壤中PAHs与TOC、pH无显著相关性,表明TOC和pH并非是影响土壤中PAHs持留的重要因素,但是单个PAHs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表明其来源可能相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异构体比值法对典型工业区土壤中PAHs的来源进行解析,结果显示,PAHs污染主要来源于石油、生物质和煤炭的燃烧。采用毒性当量评价法对研宄区域土壤中PAHs潜在致癌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典型工业区土壤样品中PAHs潜在致癌性较低。研宄区域表层土壤中中重金属含量依次从高到底为:Pb>Cr>Zn>Cu>Cd,平均含量分别为1111.03、78.99、64.60、43.11和O.32mg’kg-1。垂直样品中,重金属含量依次为Pb>Cr>Zn>Cu,研宄表明工业活动及交通对典型工业区的土壤重金属含量影响较大。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宄区域内土壤受到Cu、Zn、Pb、Cr轻中度污染,受到Cd严重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可提取态分析表明,典型工业区土壤中的Zn易于通过土壤-植物系统发生迁移,而Pb比较稳定,不容易发生迁移。植物样品分析结果表明植物中Zn含量较高,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Zn> Cu>Cr> P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