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被埋没了一个多世纪之后,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雪莱(1797–1851)近年来开始受到西方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在中国对她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其作品所体现的伦理哲学总是晦涩难懂,玛丽·雪莱对罗曼蒂克的理想主义及个人主义中隐藏的破坏与悲剧因素的批判态度却清晰可寻,对在这二者并存的社会生活中的女性命运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她的思想精髓可透过其小说的主要女性人物大致捕捉到:在珀西走进玛丽生活不久,她的创作生涯也随着她的传世之作《弗兰肯斯坦》揭开了序幕。在这部哥特式科幻小说中,玛丽·雪莱创作了一位可爱、勇敢的阿拉伯女性莎菲。玛丽·雪莱对莎菲凭借果敢与勇气跨越语言、地域、种族与性别界限的反抗形象的塑造,使她与这部作品中那些自困于精神“内室”的柔顺女性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做出自我的选择仅仅只是第一步,此后颠沛流离的生活和亲人幼子的相继离世迫使玛丽·雪莱认识到现实的力量与残酷。然而,逆境却使她的笔锋更为犀利。在她的下一部作品《玛蒂尔达》中,玛丽·雪莱重写了失乐园的故事,揭穿了乐园幻象的本质,在否定残缺的乐园的同时也否定了同样残缺的反叛者撒旦。然而这部极具独创性的作品因为乱伦与弑父的主题直到玛丽·雪莱死后百年才得以发表。于是玛丽·雪莱转而创作历史小说,创造了两位光彩照人的女性尤莎内兹亚和比阿特丽斯,将她们的生活追求与不幸遭遇写入十四世纪历史人物卢卡亲王卡斯特鲁希欧的故事中,在那里她们因为才华、自我意志以及不愿向占据统治地位的男性妥协而失去生活的空间。玛丽·雪莱借这两位女性向自己所处的性别歧视的社会发出了大胆的道德谴责。这部作品与她此后创作的另两部作品都没有给玛丽·雪莱带来成功,因为她与十九世纪英国社会所界定的女性及女性作家的定义偏离得太远。珀西·雪莱的亡故更使她的生活变得严峻,然而她战胜了生活的考验,逐渐意识到女性的真正价值。在最后两部“家庭”小说中,玛丽·雪莱创造了范妮和伊丽莎白两位独立、聪颖、坚定的年轻女性,在她们身上倾注了新的希望和理想以对抗一个因为自我中心主义的泛滥而危险动荡的世界:在不畏强权的前提下追求以同情、忠诚和宽仁为基础的普遍正义。玛丽·雪莱提出只有人人都拥有这样的理想,人类的儿女们才能够团结起来寻找隐藏在世俗面纱背后的真相,为正义与真正的美德辩护,从而反抗任何形式的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