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MM模型的城市降雨径流规律及城市雨洪利用控制研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f8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流域的气候和下垫面的组成,使流域内降水的时空分布和降雨径流效应发生很大的改变,这些改变与流域的水循环模式、水资源利用、雨洪控制紧密相关,由此带来的是原本天然河道的渠道化,天然河道渠道化又反过来加剧城市化给流域水文效应带来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城市化下的暴雨特性和降雨径流规律进行研究和模拟,探究城市雨洪控制和雨洪资源利用对策。本文以宣州区1953-2013年61年间实测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回归、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滑动平均法,对宛溪河流域年降雨量、汛期雨量等参数的时间序列进行趋势分析;采用双累积曲线法、有序聚类法和非参数M-K突变检验法,对流域年降雨量、汛期雨量等参数的时间序列进行突变点分析;对实测降雨过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重现期、各降雨历时的暴雨时程分布,为研究城市化下降雨径流效应提供有力的支撑和资料基础。代表站点降雨序列趋势分析表明,区域城市化、用地性质的改变对长历时、长周期尺度降雨序列影响较小,其影响体现在短历时、短周期降雨序列上。代表站点降雨序列突变点分析表明,降雨突变时间点分别是1990年和2000年,分析结果与城市化进程一致。暴雨频率和雨型分析表明,50年、20年稀遇暴雨出现年份仍集中在1990年以前,说明城市化扩大对暴雨量级影响较小,其次对暴雨雨型分析可知,研究区暴雨主要是双峰型暴雨。以宣城市宛溪河典型流域作为研究区域,根据实际用地资料、遥感资料和地形地貌资料,对研究区开发前、现状和规划的用地性质进行分析,了解不同时期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并且对研究区现状城市排水分区进行分析,结合天然水文分区划分情况,明确研究区整体汇水、排水区域的划分,将SWMM模型运用于城市和天然流域的降雨径流模拟,通过比较模拟结果发现,城市化对降雨径流效应的影响十分明显,各径流参数随着城市化发展呈非线性的变化规律。根据研究区洪涝灾害的实际情况,结合研究区地形地貌等特征,利用SWMM模型模拟提出传统的调蓄池、低影响开发(LID)和“调蓄池+LID"三种雨洪利用控制措施下研究区的雨洪资源控制和利用效果,为研究区雨洪资源控制和利用提供有益的建议。
其他文献
学位
斜墙复合防渗体(含苯板防冻层)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土石坝建设中。复合防渗体在坝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稳定性直接了影响整个坝体的稳定。砼板、土工膜、苯板相互结合作为
在研究多孔介质中,非饱和带中流体系统的研究在科学和工程研究领域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地下水动力学中,非饱和带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联系地表和地下水系统的纽带。随
河中流动的冰块会产生很大的动冰压力和撞击力,碰撞船舶或其他建筑物,使河道冬季无法通航,流冰的撞击还可能会导致水工建筑物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其安全运行,对下游造成危害
由于北部湾海岸地势平坦,入海明渠出口高程低于多年平均高潮位,因此明渠存在排水能力不足和口门泥沙淤积问题。目前,对这两个问题没有有效解决办法,对其展开研究具有重大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