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autoimmune diabetes)是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自身免疫作用对胰岛β细胞的破坏,导致胰岛素的绝对缺乏,而表现出高血糖症状。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尽管发病率偏低,但1型糖尿病(T1DM)及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患者在我国并不少见。近几年相关mi RNA的研究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更好的解释,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mi RNA的特异性表达,在糖尿病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在糖尿病预测、诊断分型方面都有潜在作用。本研究通过对T1DM及LADA的临床资料、生化检验指标及合并症的比较,了解T1DM及LADA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起病年龄、抗体水平对T1DM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探讨随着病程的进展成年T1DM及LADA患者在临床特征、并发症及治疗方面的区别,有助于临床上对两种疾病的认识,为临床上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合理诊治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比较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清中mi R-25、mi R-146a、mi R-21、mi R-181a的表达情况,探讨mi R-25、mi R-146a、mi R-21、mi R-181a在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中的表达特点,探讨其作为血清学诊断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T1DM患者临床特点分析研究人群选自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61例T1DM患者。新诊断的T1DM患者(病程<1年)根据起病年龄分为非成年起病组(起病年龄<18岁)及成年起病组(起病年龄≥18岁),分析起病年龄对T1DM患者起病时临床特点的影响;T1DM患者根据胰岛相关抗体的情况分组抗体阳性及阴性组,探讨抗体对于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血糖控制的影响;根据住院次数分组,分析住院管理及患者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及并发症的影响。LADA及成年起病的T1DM患者临床特点分析研究人群选自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78例LADA患者及110例成年T1DM患者。根据病程分组,探究随着病程的进展,LADA患者与成年起病的T1D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并发症的情况;比较LADA与成年T1DM患者在胰岛素剂量及口服药物使用情况,了解LADA患者治疗特点。相关mi RNA分析研究人群选自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的患者,T1DM患者33例,LADA患者25例,T2DM患者35例,正常人30例。用RT-PCR的方法检测血清样本中mi R-25、mi R-146a、mi R-21、mi R-181a的相对表达量,比较糖尿病人群与正常人群的表达差异。结果:1.T1DM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本研究共包括261例T1DM患者,平均起病年龄26.6±15.4岁,平均病程49(1~480)个月,GAD抗体阳性率58.8%。123例新诊断的患者中,非成年起病组65例,成年起病组58例。与成年起病组相比,非成年起病组2h CP(0.98(0~2.59)ng/ml vs 0.52(0~2.43)ng/ml,P<0.05)、胰岛相关抗体阳性率(80.4%vs 62.5%,P<0.05)更高。胰岛素相关抗体阳性组较抗体阴性组,平均起病年龄(19.7±11.4岁vs 24.7±15.6岁,P<0.05)更小,酮症发生率(48.3%vs 34.2%,P<0.05)更高。并且随着病程的进展,抗体阳性率组FCP水平下降速率更快。与单次住院患者相比,多次住院的T1DM,视网膜发病率(8.2%vs 22.4%,P<0.05)低;血糖控制相对更好Hb A1c(8.04%±2.1%vs 9.56%±2.64%,P<0.05)、FBG(8.7±3.07mmol/l vs 10.9±4.2mmol/l,P<0.05)。2.LADA及成年T1DM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本研究共包括78例LADA患者,110例成年T1DM患者。LADA患者,平均起病年龄42.7±10.6岁,平均病程68(1~300)个月,GAD抗体阳性率88%。与成年T1DM患者相比,LADA患者的起病年龄较大(42.7±10.6 vs 31.8±11.7,P<0.01)、BMI较大(22.1±2.8kg/m2 vs 20.9±3.1 kg/m2,P:0.016),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概率更低(16.7%vs 1.8%,P<0.01),Hb A1c较低(8.8±1.8%vs 9.7±2.6%,P:0.02),GAD抗体阳性率更高(88%vs 56.4%,P<0.01)。在病程小于5年时,与成年T1DM组患者相比,LADA组患者空腹C肽高(0.35(0~1.2)ng/ml vs 0.1(0~1)ng/ml,P:0.044),Hb A1c低(9.2±2 vs 10.1±2.63,P:0.045),并且使用胰岛素剂量较低(32.4±15.7 vs 34.4±12.2,P:0.034)。随着病程的进展,两组间胰岛功能都明显下降,并且两组间糖尿病并发症无明显差异。LADA患者较成年T1DM患者多合并使用口服药,以α糖苷酶抑制剂为主。3.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血清中mi R-25、mi R-146a、mi R-21、mi R-181a的表达分析本研究T1DM组患者33例,平均年龄23.4±9.2岁,平均病程36.3±48.5个月,平均BMI 21.3±3.9 Kg/m2;LADA组患者25例,平均年龄51.84±10.1岁,平均病程46.3±9.8个月,平均BMI 21.52±2.54 Kg/m2;T2DM组患者35例,平均年龄45.48±7.45岁,平均病程6.4±14.3个月,平均BMI 23.09±2.68 Kg/m2;对照组正常人30例,平均年龄28.7±4.7岁,平均BMI 23.1±3.6 Kg/m2。结果显示,跟正常对照组相比,mi R-25及mi R-181a在LADA、T1DM及T2DM患者血清中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 R-146a及mir-21在LADA及T1DM患者血清中表达下调,并且T1DM患者的mi R-146的相对表达量较LADA患者中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成年起病的T1DM患者胰岛功能更差;T1DM胰岛相关抗体阳性的患者随着病程的进展其胰岛功能下降更快,抗体不仅能够明确诊断,且能够预测之后的胰岛功能。在T1DM患者的管理中,定期住院复查,有助于更好的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2.LADA患者较成年T1DM起病年龄要大,体型偏胖,酮症倾向不明显,GAD及IAA抗体阳性率较高。LADA胰岛功能呈缓慢下降,但随着病程延长,最终与T1DM临床特征一致,胰岛功能趋近于无。LADA患者与T1DM患者间糖尿病并发症无差异。在治疗LADA患者时,可联合服用降糖药物,维持血糖的稳定性。3.mi R-25、mi R-146a、mi R-21、mi R-181a在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表达均下调,mi R-25、mi R-181a在T2DM患者体内也表达下调。mi R-146a及mi R-181a通过调控参与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参与胰岛细胞炎症的发生,并且在T1DM患者中mi R-146a介导的免疫反应较LADA患者更加严重。mi R-21在T1DM、LADA患者血清中表达下降,可能通过调节PDCD4蛋白的合成调控胰岛细胞的凋亡。研究发现血清中mi RNA水平可能受人群年龄、病程、体型的影响的因素较大,并且在糖尿病患者体内均有所改变,若作为诊断标志物可能尚不成熟,仍需要大量的实验研究加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