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的病变,具有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高等特点,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的避免再出血及血管痉挛,改善患者的预后。目前动脉瘤的诊断手段主要包括DSA,MRA及CTA。DSA是目前动脉瘤诊断国际认可的金标准,对动脉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然而,DSA是一种有创、昂贵、耗时、的技术难为患者接受。MRA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无创性血管检查手段。MRA具有无创,无放射,一次成像等优势。然而,MRA相对于CTA来说,检查时间较长,血管的空间分辨率较低,对于小动脉瘤的漏诊较多。CTA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血管检查手段。由于CTA具有快速、无创、高分辨率成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血管检查中。随着CT成像技术的发展,64排螺旋CT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64排螺旋CT于16层螺旋CT相比,有着更快的扫描速度,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及更强的信息采集能力。于以往的CT相比,64排螺旋CT可以采集各相同性数据,这一大优势为高分辨率容积重建提供了保障。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64层螺旋CTA与DSA在动脉瘤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从而探明64层螺旋CT在动脉瘤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筛查手段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本组研究对象为临床疑似动脉瘤患者108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49岁,年龄范围19-74岁。患者CTA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GE公司64层螺旋容积CT(64-section Light speed volume CT scanner)完成。在扫描过程中,患者头部固定,以防止伪影。Test Bolus方法自动决定扫描延迟时间。患者DSA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C臂DSA系统完成。采用常规股动脉插管,行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造影。常规使用前后位及侧位观察。如果怀疑动脉瘤,加旋转射片。CTA数据通过传送到GE公司Advantage for Windows 4.2图像处理系统处理。原始图像及数据通过工作站进行3D重建,主要采用3D容积再造及3D最大密度投影重建本实验由2位独立的观察者行评估,做到对彼此的评价双盲。观察者除观察原始图像,还主要通过3D容积再造和3D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图像判定以下内容:(a)患者是否存在颅内动脉瘤,或者有其他颅内病变,如AVM等.(b)如果发现有颅内动脉瘤,需要判定其大小,位置,形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结果:在本组108名疑似动脉瘤患者中,96人经检查证实有动脉瘤。其余12人未发现动脉瘤。在96位动脉瘤患者中,共发现107个动脉瘤,其中10位患者有多发性动脉瘤(multiple aneurysms)。在动脉瘤患者中,动脉瘤分布于前交通动脉(n=34),后交通动脉(n=37),颈内动脉(n=15),大脑中动脉(n=14),大脑前动脉(n=5)及椎基底动脉系统(n=2)。在107个动脉瘤中,CTA于96位患者共检测到106个动脉瘤。漏诊的1个动脉瘤位于1位具有多方性动脉瘤的患者。该患者具有2个动脉瘤,分别分布于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由于颅底骨结构的遮挡,位于颈内动脉的微小动脉瘤在常规3D容积重现图像未显示。而3D最大密度投影图像可清晰显示该颈内动脉瘤。本研究发现64层CTA诊断动脉瘤具体个数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 100%, 100%和92.3%。本研究发现64层CTA对于大于3mm的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100%。而对于小于3mm的微小动脉瘤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的分别为96.8%,100%,100%和92.3%。结论:64层螺旋CTA具有获取各向同性数据能力,在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高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在临床工作中,64层螺旋CTA可以代替DSA作为动脉瘤筛查的血管影像学检查手段用于动脉瘤的初筛。背景: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早期影像学诊断和手术治疗对于避免再出血及血管痉挛等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重大意义。DSA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因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最近研究表明DSA也会漏诊微小动脉瘤。随着近年来3D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三维旋转血管造影(3DRA)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动脉瘤诊断中。与传统DSA相比,3DRA对于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更高,能够发现DSA漏诊的微小动脉瘤。CTA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血管检查手段,具有快速、无创、高分辨率成像等特点。64排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及采集各相同性数据的能力。研究表明,64层螺旋CTA对于微小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已经有了大幅提高。以前的研究多是以DSA为金标准做比较,由于DSA本身可能漏诊微小动脉瘤,故CTA的敏感性可能被高估。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64层螺旋CTA与3DRA在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旨在探明64层螺旋CTA在动脉瘤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研究对象为临床疑似动脉瘤患者36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48岁。患者CTA于大坪医院完成64层螺旋容积CTA及3DRA检查。原始图像及数据通过工作站进行3D重建,主要采用3D容积再造及3D最大密度投影重建。本实验将3DRA结果作为标准,将CTA检查结果与之比较。计算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CTA及3DRA检查,无特殊并发症或死亡病例。在本组36名疑似动脉瘤患者中,28人共查出动脉瘤。其余8人未发现动脉瘤。在28位动脉瘤患者中,共发现43个动脉瘤,其中8位患者有多发性动脉瘤。在3DRA检测到的43个动脉瘤中,CTA于28位患者共检测到41个动脉瘤。有2个动脉瘤CTA不能检出。漏诊的2个动脉瘤属于未破裂的微小动脉瘤。两个漏诊动脉瘤均见于具有多方性动脉瘤的患者。本研究发现64层CTA诊断动脉瘤具体个数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 100%, 100%和80%。64层CTA诊断患者是否患动脉瘤能力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 100%, 100%和100%。本研究发现64层CTA对于大于3mm的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100%。而对于小于3mm的微小动脉瘤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的分别为84.6%,100 %,100 %和80%。结论:64层CTA能准确诊断大于3mm的责任动脉瘤。与3DRA比较,64层CTA已经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在微小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仍然不及3DRA。本研究表明64层CTA作为一种无创,准确的检查手段可用广泛于临床动脉瘤筛查。目的:本实验应用CTA技术对中国人一级侧枝进行研究,描述中国人侧枝循环特点及与西方不同的变异,为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本组研究对象为健康人群170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84例,平均年龄46岁。研究对象无既往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脑动脉瘤及脑出血病史,无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研究对象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顺利完成64层CTA脑扫描。研究对象CTA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GE公司64层螺旋容积CT完成。在扫描过程中,研究对象头部固定,以防止伪影。原始图像及数据通过工作站进行3D重建,主要采用3D容积再造及3D最大密度投影重建。两位观察者有序观察Cow各级分支,包括ACA, AcomA, MCA, PCA, PcomA等。ACA分别判断为A1及A2是否存在。PCA分别判断P1及P2是否存在,有无发育不良及缺如。所有Cow血管分为正常,发育不良及缺如。对于PCA血管结合其与PcomA的关系,分为(1).成人类型:PcomA发自ICA,PcomA直径小于PCA的P1段直径。(2).转化型:Pcom直径与PCA的P1段直径相似,在途中融合,形成P2段。(3).胚胎型:PcomA直径大于PCA的P1段直径。P2段血供主要来自于PcomA。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均顺利完成64层螺旋CTA检查,无特殊并发症或死亡病例。在170例研究对象中,有7人因为查处病变而排出本实验。其中有3例图像成像质量对于细小血管显示不良,亦排出本实验。最终本实验纳入160名研究对象。在160例研究对象中,126例(79%)研究对象前循环完整。在126例前循环完整人群中,122例研究对象前循环正常。在4人中,发现2个前交通动脉。在本组研究对象中,34人存在前循环不完整。其中,15人出现AcomA缺如,19人出现A1段发育不良及缺如。最常见的前循环类型为所有分支均正常的前循环类型。本研究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前循环变异。在160例研究对象中,50例(31%)研究对象后循环完整。中国人最常见的后循环类型为双侧PcomA缺如型。在50例后循环完整人群中,28例研究对象为成人型,7人为罕见的转化型,15人为胚胎型PCA。在160例研究对象中,43人(27%)具有完整的一级侧枝。28人(17%)前循环侧枝及后循环侧枝均不完整。56%的研究对象具有部分完整的一级侧枝。结论:本研究应用CTA对中国人Cow构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我们发现中国人Willis环前环完整率为79%,与西方报道无明显差异。中国人Willis环后环完整率为31%,较西方人明显偏低。本研究结果为脑血管疾病的病因,病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