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中国的贸易也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我国已经逐渐演变成世界的贸易中心。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签署协定共同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过多年的贸易发展,中国成为了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则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对于中国与东盟而言,从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东盟双边产业内贸易的份额也在不断增加。发展产业内贸易能减少双边贸易的经济调整成本,扩大区域内贸易,进而提高双边的福利水平,本文将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和贸易模式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对于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发展和影响,学术界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学术界通常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来解释中国东盟双边贸易迅猛增长的原因,利用双边的贸易创造以及贸易转移效应来探讨双边贸易量的变化以及影响因素。在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贸易特点的实证研究中,学术界主要利用贸易引力模型从实证角度来研究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以及贸易潜力,并利用不同的贸易指数来考察分析双边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考察了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以及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启动这两个重要时间点对于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影响。本文利用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数据来测算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通过衡量中国与东盟十国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和产业间贸易程度来分析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贸易模式结构,为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贸易结构升级优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研究结果发现:从总量上看,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在飞速发展,在中国与东盟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之后仍然有非常显著的发展,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对双边贸易起显著的促进作用,中国与东盟的地理距离对双边贸易起显著的阻碍作用;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整体上呈现出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从不同国家来看,中国与东盟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整体上呈现出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中国与东盟整体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整体上呈现出产业间贸易的特点,从不同产业来看,中国与东盟整体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呈现出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中国与东盟整体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呈现产业间贸易的特点。对外投资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对中国东盟双边产业内贸易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对中国东盟双边产业内贸易水平有显著的负效应,地理距离对中国东盟双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最后,本文基于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和贸易模式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对未来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发展进行预测和展望,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