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基于产业经济学和海水养殖经济学科研究的基本理论,对中国鲍养殖产业结构与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方法既包括现代信息分析与预测技术(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也包括传统的抽样调查方法和文献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笔者特别注意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与中国鲍养殖产业相关但尚无文献记录的知识,以利于深刻把握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建构包括鲍养殖产业信息和区域信息在内的数据库,为政府有关部门产业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建立是中国鲍养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我国,野生皱纹盘鲍资源主要分布在辽宁大连、山东青岛、烟台和威海等地,野生九孔鲍资源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海南和台湾等地。鲍的采捕和消费拥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野生鲍产量很低,长期以来鲍都是以奢侈品的面目出现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鲍的人工养殖逐步开展起来。2000年前后,杂交皱纹盘鲍人工育苗和渔排养殖模式在福建省等地得到大面积推广,在养殖产量大幅增加的同时,养殖成本和销售价格大幅降低。在这期间,鲍养殖产业经历了三个转变,1、鲍的消费市场经历了从国际市场到国内市场、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演变过程,鲍逐渐成为大众能够消费得起的产品;2、鲍养殖产业运营主体由从事增殖放流等公益活动的事业单位转变成追求利润的企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部分企业选择退出市场;3、鲍养殖产业由资本输入型产业转变为资本输入和输出并存的产业。这三个转变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鲍养殖产业正在进入成熟阶段。二、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中国鲍产业“规模优势”和“价格劣势”并存。从产量方面看,我国鲍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显著优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在2011年,中国鲍(鲍螺)产量占到全球的88.8%(含养殖和捕捞)。在同一年,中国鲍(鲍螺)产业产值仅占全球的53.36%(含养殖和捕捞)。这说明:中国养殖鲍螺价格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三、我国鲍养殖产业呈现出区域集中度较高和产业集中度较低的特征。我国鲍养殖产区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福建、广东等省的约40个县(含县级市、区)。2012年,福建省鲍养殖面积只占全国的25.23%,却生产了72.56%的鲍苗和71.94%的商品鲍,创造了64.89%的产值。与鲍养殖产业的区域集中度较高不同,主要鲍养殖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不高,计算结果表明,2012年鲍养殖产业的集中度系数(CR4)仅为4.93%,属于典型的竞争性产业。四、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我国鲍养殖产业可以细分成亲鲍产业、育苗产业、中苗产业、商品鲍养成产业、大鲍养成产业、商品鲍加工产业、商品鲍销售产业等环节。现有养殖模式包括池塘围堰养殖、陆上工厂化养殖、软式浮筏养殖、渔排养殖、底播增殖等。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许多企业引入了跨区养殖模式。北方企业基于节省越冬成本和增加产量的考虑,将鲍运到南方越冬,南方企业为了规避夏季赤潮和病害,将鲍运往北方度夏。研究还表明,在中国鲍养殖产业区域分工发展过程中,资本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五、中国鲍养殖产业结构与产业绩效密切相关。根据笔者对2003年——2012年运行状况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鲍养殖产业结构表现出以下特征(基于SCP范式):1.鲍养殖产业销售利润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59.83%下降到2012年的30.35%;2.鲍养殖产品差异化程度始终很低,广告密度虽逐年上升,从2003年的0.04%上升到2012年的0.14%,十年平均值仅为0.09%;3.公有制产权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19.53%下降到9.97%。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表明,产业集中度提高明显有利于提高产业绩效,而广告密度增加、进入壁垒提高、公有制股权比重提高则不利于产业绩效的改善。六、中国鲍养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虽然不高,却是涉及几十万渔民生计的重要民生产业。例如,2012年鲍养殖产业产值仅占全国GDP的0.04%,占全国渔业生产总值的2.12%,创造了全国渔民纯收入的3.99%。2011年,在最主要的鲍养殖产区福建省,鲍养殖产业创造了全省GDP的0.59%,全省渔业产值的13.14%,全省渔民纯收入的20.57%。在主要产区县,鲍养殖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例如,在莆田市秀屿区,2011年鲍养殖业产值创造了全区GDP的6.93%,渔民收入的54.27%,全区五分之一的就业岗位与鲍养殖产业密切相关。七、中国鲍养殖产业目前正面临一系列问题。一是生态环境问题,如野生鲍种群的消亡,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固体垃圾的随意排放;二是产业结构问题,如产品差异化不高,产能过剩,价格下跌;三是制度安排问题,如海域确权不完善,养殖空间受挤占,惠农补贴不到位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一系列推动中国鲍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一是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积极构建适合鲍养殖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权制度,整合产业资源,培育优势企业;二是转变养殖理念,树立可持续的养殖观,更加注重控制养殖密度和保护海域生态环境;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促进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和延伸,满足国内高端市场的需求,适时发展涉鲍休闲运动产业,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四是技术研发应当与产业经济研究相融合,推广生态健康的新养殖模式,构建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预警与应对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