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决定任何教育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此考虑,本论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沿革与改革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的主要脉络,并分析总结该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期能为进一步加强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相关研究提供系统的材料,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体育理论建设与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本论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沿革与改革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了分析研究。第一阶段(1978——1985年)的课程教学模式基本是沿袭了文革前的相关模式。该时期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是以新大纲的贯彻实施为中心,努力恢复正常的体育课程教学秩序与有效增强学生体质而展开的。这些改革已经触及到了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但尚未达成共识。第二阶段(1985——1999年),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体育课程体制与体系都有了新变化,体育教材也有了新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少弊端:教育观念滞后;课程目标笼统,层次性与操作性不强;课程内容对主体性、开放性与现代性重视不够;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教师为中心、以竞技体育为中心、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中心等现象;课程教学评价过分注重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课程管理方面还存在着管理过于集中,不能适应实际需要的弊端。第三阶段(1999——至今)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理念,以“健康教育”为指导思想,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该阶段的基本动态有:1、体育课改为了体育与健康,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思想。2、提出了符合学生实际的四大基本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3、确立了五个领域目标:(1)运动参与;(2)知识技能;(3)身体发展;(4)心理发展;5)社会适应。4、采用了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制度,实现“一纲多本”,改变过去教材的大一统局面。5、制定了旨在督促与鼓励学生的评价体系。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教师评和自评、互评相结合,并指出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强调所学知识的了解与运用。通过以上分析研究,本论文认为,随着人们不断对体育课程内涵的开发,21世纪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将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趋势:崭新的教育理念,现代化的课程体系,以人为本的教育内容,多维度的教学模式,人性化的教学评价系统。这种崭新的体育课程必将成为既受学生喜爱,又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的课程。为保证本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本论文运用了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与历史法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