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链脂肪酸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及肠道吸收机制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_l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链脂肪酸是饲料中含量最丰富的脂肪酸,其一方面可以作为机体高效的供能和储能物质,另一方面能够调控细胞内信号转导、细胞凋亡和基因表达,构成生物膜结构,对神经系统的发育、肠道健康和机体免疫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畜牧生产中,长链脂肪酸可以改善商品猪的生长性能,对仔猪断奶阶段的健康生长和发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影响长链脂肪酸促生长效果的因素和机制还不明确,长链脂肪酸的肠道吸收机制尚无定论。因此,针对长链脂肪酸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及肠道吸收的机制,首先,我们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全面、系统的收纳和筛选过去20年中发表的长链脂肪酸添加物对生长和育肥猪影响的研究成果,对长链脂肪酸的促生长效果、影响促生长效果的因素、促生长的作用机制进行量化分析。其次,建立肠毒素型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感染引起的长链脂肪酸吸收下降的断奶仔猪和肠道上皮细胞模型,通过感染前后表达水平的变化筛选出影响长链脂肪酸吸收的靶基因,通过质粒转染、化学药物处理等方法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结合脂肪酸吸收水平检测,对靶基因的功能进行验证,探究长链脂肪酸肠道吸收的载体蛋白和上游调控机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添加长链脂肪酸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meta分析从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得到2,395篇文献(发表日期2000年1月1日至2018年9月30日),经过严格筛选得到18篇文献(含1,3 14头试验猪),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加权均数差和95%置信区间,分析手段包括综合分析、回归分析、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发表偏倚分析。结果发现在日粮中添加长链脂肪酸能够提高生长猪和育肥猪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同时会导致育肥猪日采食量下降。育肥猪的分析结果表明,浓度在5%左右的长链脂肪酸能够提高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降低日采食量,且长链脂肪酸对生产性能的影响与基础日粮中是否添加玉米酒糟粕以及脂肪酸的饱和度没有关系。以上结果充分证明,长链脂肪酸可以通过提高日粮能量水平、降低胃排空速度、促进氨基酸的吸收,从而改善猪的生长性能,后续应采用高浓度的长链脂肪酸,探究该条件下长链脂肪酸的吸收机制。(2)ETEC感染条件下猪肠道上皮组织对长链脂肪酸的吸收情况选取12头28日龄断奶仔猪,平均分为两组,预饲4天。在第5和第6天分别灌胃PBS和溶于等体积PBS的ETEC菌液;在第7、8、9天对仔猪粪便进行评分;第9天禁食过夜后,在第10天全部灌胃10mL橄榄油,提取血清、空肠等样品。仔猪灌胃ETEC后发现:(1)仔猪出现腹泻症状;(2)血清中D-乳酸含量上升;(3)血清中长链脂肪酸C16:0、C18:1、C20:3、C20:4和总脂肪酸含量下降,链长介于长链与中链的C14:0脂肪酸含量不变;(4)空肠段western-blot结果显示,肠道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表达水平下降,脂肪酸吸收相关蛋白中,仅脂肪酸转运蛋白4(fatty acid transport protein,FATP4)表达水平下降,脂肪酸结合蛋白1-3(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1-3,FABP1-3)和分化抗原簇36(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6,CD36)没有变化,上游调控因子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2,ERK·/2)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的磷酸化水平上升,非磷酸化PPARy表达水平下降。以上结果说明,ETEC感染能够抑制仔猪对长链脂肪酸的正常吸收,脂肪酸肠道吸收的转运与上游调控机制可能与FATP4的表达水平以及ERK1/2和PPARγ的磷酸化水平有关。(3)ETEC感染条件下猪肠道上皮细胞对长链脂肪酸的吸收情况IPEC-J2细胞经过28日极化培养后,与未极化的细胞相比,形成致密的单层上皮,细胞表面出现浓密的微绒毛,同时细胞对长链脂肪酸C16:0的吸收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但对中链脂肪酸C12:0的吸收没有影响。ETEC感染对极化IPEC-J2细胞的影响具体体现为:(1)肠道屏障受损和产生炎症反应;(2)长链脂肪酸C16:0的吸收受到干扰,中链脂肪酸C12:0的吸收不受影响;(3)FATP4蛋白表达受到抑制,ERK1/2和PPARγ均发生磷酸化,同时非磷酸化PPARy的表达水平下降。以上结果与仔猪试验的结果一致。(4)ERK1/2-PPARγ-FATP4通路对猪肠道上皮细胞长链脂肪酸吸收的调控基于仔猪和细胞模型的结果,利用极化的IPEC-J2细胞,首先敲低FATP4基因,发现敲低后细胞对长链脂肪酸C16:0的吸收下降,中链脂肪酸C12:0的吸收没有变化。进一步通过ERK1/2抑制剂U0126和PPARγ拮抗剂T0070907分别对细胞进行处理,结果发现ERK1/2的磷酸化能够引起下游PPARγ的级联磷酸化、降低非磷酸化PPARy的含量,从而抑制FATP4的表达,干扰肠道上皮细胞对长链脂肪酸的正常吸收;PPARγ的磷酸化能够降低FATP4蛋白的表达和长链脂肪酸的吸收,不会影响ERK1/2蛋白的表达与磷酸化水平。以上结果说明,ERK1/2通过诱导PPARγ的磷酸化、降低非磷酸化PPARγ的含量,能够抑制FATP4基因的表达,从而对FATP4依赖型的肠道长链脂肪酸吸收进行负调控。综上所述,本研究聚焦于长链脂肪酸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及肠道吸收机制,通过meta分析证明,长链脂肪酸能够通过提高日粮能量水平、降低胃排空速度、促进氨基酸的吸收,起到改善生长性能的效果;通过体内和体外试验证实,猪肠道对长链脂肪酸的吸收依赖于FATP4,上游通路ERK1/2-PPARγ的级联磷酸化可以通过干扰FATP4的合成从而对长链脂肪酸的吸收进行负调控。本研究将为长链脂肪酸在猪生产中的应用和肠道吸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思路。
其他文献
精氨酸(Arg)是奶牛必需氨基酸(EAA)之一,也是功能性氨基酸,参与机体的众多生理功能。给奶牛直接补饲普通Arg会在瘤胃中降解,不仅成本昂贵,而且也易与其它氨基酸产生拮抗作用。N-氨甲酰谷氨酸(NCG)可促进内源性Arg生成,且在瘤胃中相对稳定,作为Arg的增强剂在单胃动物上已有不少研究。但是,关于NCG在奶牛上的应用效果未见系统报道,对其作用机制尚有诸多不明之处。因此,本研究通过在奶牛泌乳的各
抗生素残留与食源性病原菌对动物源性食品的污染是造成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对抗生素及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也是食品安全防控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立高效灵敏且低成本的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光学传感由于其特有的快速及灵敏度在检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镧系元素掺杂的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具有大的反斯托克斯位移、发射线清晰、光稳定性强等优势,是构建光学传感器的优选材料之一。适配体是通过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
猪肉是我国肉类消费的主体,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大众对肉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而氧化作为限制肉类产品质量和可接受性的因素,在调节肉类的颜色、味道和营养价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采取有效的营养调控,以使猪肉保持适当的肌内脂肪和脂肪酸含量,同时使肌肉不易发生脂质氧化,为人类提供优质肉类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日粮中存在抗营养因子,影响饲料原料的利用率。研究表明,饲料经微生物发酵后抗营养
家畜的健康生长以及饲料营养的充分消化吸收和利用是提高家畜生产效率的关键之一。唾液腺可以分泌多种类型的生长因子、消化酶以及消化辅助因子,同时,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在唾液腺中表达有助于动物生长和营养消化的目的蛋白,因此,研究唾液腺蛋白的表达调控和功能有望应用于畜牧生产。Leg1(Liver-enriched gene 1)是一个在多种脊椎动物间保守存在的分泌蛋白。本实验室之前的研究率先对小鼠中的Leg1
幼龄反刍动物的生长发育决定了反刍动物长期的生长性能。其中,开食料采食和断奶是幼龄反刍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大挑战,开食料适应性与断奶期间的生长性能水平直接决定了幼龄反刍动物能否健康发育。瘤胃是固体饲料消化的重要器官,其自身的器官发育和瘤胃中微生物的定植是瘤胃消化利用开食料等固体饲料的基础。因此,调控瘤胃微生物定植过程可能促进开食料消化并缓解断奶应激。本研究通过新鲜瘤胃液移植的方式,探究了移植的时间点、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世界性分布的单细胞专性寄生虫,感染人在内的几乎所有温血动物,其广泛传播不仅引起畜牧业的经济损失,也造成流行区域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弓形虫感染宿主后可引起慢性感染,以缓殖子组成的休眠包囊寄生于宿主体内,当宿主免疫低下时,休眠包囊活化,弓形虫以速殖子的方式开始增殖,引起急性感染,严重情况下造成宿主死亡。目前虽然有药物可以控制弓形虫的急性感染,但尚未有药物可以
猪的脂肪沉积是影响猪经济性状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够直接影响猪的生产效率、猪肉品质、繁殖性能和抗病力等,从而影响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深入了解脂肪沉积过程及其调控机制,对改善猪体脂的合理沉积,促进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猪脂肪细胞的分化过程决定了猪的体脂沉积,脂肪细胞分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表观遗传修饰对脂肪细胞分化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
奶牛乳房炎是一种发病率高且复杂的乳腺综合性疾病,给奶牛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人类的健康也有巨大威胁。乳房炎主要是由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致病菌共同引起,其中革兰氏阴性细菌约占所有病原体的40%。大肠杆菌是主要的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可通过细胞壁内毒素脂多糖(LPS)引起乳房炎并诱发级联炎症。蛋氨酸二肽(Met-Met)是一种功能性小肽,在奶牛乳蛋白合成以及胚胎发育等过程中的作用已被阐明,但其是否具有缓
MicroRNA(miRNA)是一种由内源性基因编码的18-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通过与靶基因3’非翻译区(3’UTR)特异性互补结合抑制翻译,在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已有研究表明,miRNA在胚胎着床期的转录后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哪些miRNA在着床期发挥调控作用尚不清楚,miRNA调控胚胎着床的分子机制尚待解析。本研究以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小RNA测序法挖掘妊娠第一天(D1
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是一种寄生于牛、羊、骆驼等反刍动物皱胃中的吸血性寄生虫,在我国呈广泛性流行,给中国的畜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抗蠕虫药物对于捻转血矛线虫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近年来耐药株频繁出现,增加了该病防治的难度。线虫生命调控关键基因作为新型药物靶点的筛选及抗蠕虫药物开发是目前捻转血矛线虫病防控的重要研究方向。蜕皮是线虫生长发育过程中必经的生命过程,当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