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OVF)骨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探讨PKP治疗OVF骨不愈合中防止骨水泥渗漏的有效方法,对OVF骨不愈合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做进一步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8月至2014年3月采用PKP技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病人。排除既往存在脊柱手术病史,合并肿瘤病史及存在脊髓或神经压迫的情况,根据OVF骨不愈合的诊断依据共有27例28椎进入本研究,男性5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9.70±9.26岁。所有病人术前均行X线片、CT及MRI检查。术中采用骨水泥“封堵”、分次灌注等椎体后凸成形术关键技术治疗,术后予正侧位X线片,必要时CT检查。于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间高度及局部后凸角,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同时记录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情况及末次随访时骨水泥的填充情况。比较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间高度、Cobb角、VAS评分及ODI评分变化情况。结果:27例病人均以特殊的腰背痛就诊,表现为站立时剧烈疼痛,平卧时几乎消失;术前X线片或CT上有裂隙征、边缘硬化现象,MRI检查见T2加权像上为高信号或低信号,T1加权像上为低信号,脂肪抑制像为界限清楚的高信号。所有病人使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关键技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8椎体中仅有2椎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无症状。27例病人平均随访16.11±5.19月(3至23个月),末次随访时病人椎体内骨水泥填充良好,无松动或脱出。本组病人椎体前缘、椎体中间高度由术前53.01±21.10、57.61±18.59分别恢复至术后77.70±12.92、75.61±13.68(P<0.05),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5.25±12.17、74.00±14.97,末次与术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Cobb角、VAS评分及ODI分别由术前的17.75±14.38、8.48±0.64、84.61±5.39分别下降至术后9.86±12.16、2.33±0.62、32.48±6.04,有显著差异性(P<0.05),末次随访时上述指标与术后比较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OVF骨不愈合好发胸腰段,平卧时疼痛消失,站立或坐位时疼痛加重,影像学可见椎体内裂隙、真空及假关节活动征象。使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关键操作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愈合疗效显著,且能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