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四逆散始载于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主治阳郁厥逆证和肝脾不和证,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气的作用。四逆散由柴胡、白芍、枳实和炙甘草四味中药材饮片按照1:1:1:1的比例构成,其中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se DC.的干燥根;白芍为毛莨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枳实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的干燥幼果;以及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逆散始载于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主治阳郁厥逆证和肝脾不和证,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气的作用。四逆散由柴胡、白芍、枳实和炙甘草四味中药材饮片按照1:1:1:1的比例构成,其中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se DC.的干燥根;白芍为毛莨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枳实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的干燥幼果;以及甘草味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干燥根和根茎。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四逆散或其加减类方配伍用于治疗各类胃肠道疾病和肝胆疾病等病症。如今,尽管已有研究对四逆散的化学物质组成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但多为推理鉴定,缺乏实证,以至制约其药效物质基础及其机理研究,进而影响临床对该方剂的精准开发与转化应用。基于此,本研究优化建立基于超高效液相-质谱联用系统的中药化学物质组分析与表征方法,经过从样品制备,色谱分离,质谱定性和定量表征等多参数系统优化,稳定采集四逆散化学物质组表征数据。基于多批次四逆散水提物和醇提物供试样品,首先进行多维度的定性辨识,既结合数据库和文献检索,又和样本二级质谱推理与匹配,共圈定93个化学特征峰,并给出可能的化合物名称标识;其次,结合化学特征峰可能的化合物归属,全力购得标准化合物46个;再者,对已获得标准品采集高分辨二级质谱图(MS/MS数据),与样本特征峰二级质谱进行精准比对。最终从四逆散水提取和提取物中精准鉴定39个化合物,分别来源于君药柴胡的柴胡皂苷D(saikosaponin D)、柴胡皂苷A(saikosaponin A)、异嗪皮啶(isofraxidin)、柴胡皂苷F(saikosaponin F),臣药白芍的儿茶素((+)catechin)、芍药苷(paeoniflorin)、羟基芍药苷(oxypaeoniflorin)、芍药内酯苷(albiflorin)、苯甲酰芍药苷(benzoylpaeoniflorin)、,佐药的枳实的柚皮素(naringenin)、柚皮苷(naringin)、柠檬苦素(limonin)、川陈皮素(nobiletin)、红橘素(tangeretin)、柚皮芸香苷(narirutin)、高圣草素(homoeriodictyol)、橙皮内酯(meranzin)、异橙黄酮(isosinensetin)、橙黄酮(sinensetin)、5,7,8,4’-四甲氧基黄酮(5,7,8,4’-tetramethoxy flavone)、3’,4’,7,8-四甲氧基黄酮(3’,4’,7,8-tetramethoxyflavone)、新西兰牡荆苷Ⅱ/维采宁-2(vicenin-2),使药甘草的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芒柄花素(formononetin)、甘草酸/甘草甜素(glycyrrhizic acid)、甘草苷(liquiritin)、芹糖甘草苷(liquiritin apioside)、芹糖异甘草苷(neolicuroside)、异甘草苷(isoliquiritin)、芒柄花苷(ononin)、甘草素(liquiritigenin)、甘草香豆素(glycycoumarin)、甘草利酮(licoricone)、异夏佛托苷(isoschftoside)、光甘草酚(glabrol)、新西兰牡荆苷Ⅱ/维采宁-2(vicenin-2)、甘草皂苷G2(licorice saponin G2)、isoangustone A和glyasperin D,而橙皮苷(hesperidin)在四种化合物中均有检测到。同时,发现两种溶剂的提取物,所表征的化合物有共性,也有个性,其中共性化合物在两种提取物的种含量差别显著,其中川陈皮素、橙黄酮、甘草香豆素、柴胡皂苷F、儿茶素、芍药内酯苷、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甘草皂苷G2、glyasperin D、isoangustone A等化合物在四逆散水提物和醇提物含量差别较大,但两者的合集能够更好的揭示四逆散的特征化学物质组成。综上,本研究建立基于高分辨液质联用系统的四逆散化学物质组表征方法,成功用于四逆散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化学物质组的精准定性和定量研究,系统明晰该方剂的客观化学物质组成,这将为其后续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提供科学基础,也将为其它中药及其方剂化学物质组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痤疮患者行复合酸治疗的临床获益,指导未来痤疮的合理药物使用。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8月-2020年5月收治105例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三组,分别采用复合酸、果酸、水杨酸均治疗,每隔3周一次,共计进行4次治疗。分别于治疗1次后(W3)、2次后(W6)、3次后(W9)、4次后(W12),实施图像分析仪检测采集,评估疗效,记录患者面部特征(紫质、红色区、棕色斑、色斑、紫外线、斑点、
目的:探讨血管直径与主动脉弓上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相关性,为防止支架内再狭窄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弓上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病变影像学特点、血管直径、支架类型、抗栓药物使用时间等。在手术后
目的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也称之为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在各个年龄段致病,尤其可引发新生儿脑膜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为试图寻找苏州地区左氧氟沙星耐药无乳链球菌的分子特征,本研究通过分析2018-2019年临床分离无乳链球菌的耐药性分布、耐药基因、血清型、多位点序列分型以及蛋白质谱学特征,探究相
目的:产后出血及子宫异常出血等是妇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子宫内膜局部缺血性损伤。缺血通常伴有再灌注,对子宫内膜造成进一步损伤。缺血再灌注会诱发产生活性氧(ROS)产生、脂质过氧化、使DNA损伤加重,并引起子宫内膜细胞死亡。角化细胞生长因子(KGF)与其KGF受体(KGFR)并行,之后KGFR将被磷酸化,募集KGF受体基质2(FRS-2)和其他衔接蛋白以激活下游信号级联。PI3K-AKT-m TO
DNA磷硫酰化修饰是在DNA上的一种独特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其中,非桥接的氧原子以序列选择性和立体定向方式被硫取代。这是首次在DNA磷酸核糖骨架上发现的生理修饰,也是首次在DNA中发现除碳、氢、氧、氮、磷外的第六种元素-硫元素。磷硫酰化修饰最初是从变铅青链霉菌提取DNA在电泳过程中发生降解而发现的,至今已在200多种细菌和古细菌中被检测到,但修饰频率不一样,且存在修饰序列多样性。最近,单分子实时测序
研究目的探讨无锡市区4237名7~12岁儿童屈光异常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1~12月于无锡市和畅小学、融成小学、太湖新城小学、锡师附小学前校区和锡师附小阳光校区就读的423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屈光度将其分为正常组(n=2362)和异常组(n=1875)。观察不同年龄儿童的屈光分布和屈光异常的患病率,分析影响7~12岁儿童屈光异常的因素,并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
目的探讨小儿右位主动脉弓伴迷走左锁骨下动脉、迷走左无名动脉或伴无名动脉镜像分支与左位动脉韧带或动脉导管形成血管环的超声诊断价值,分析漏诊误诊原因,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收集南京市儿童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经手术确诊的右位主动脉弓合并血管环的患儿43例,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图像,同时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血管造影(CTA,CT angiography),两者对比,收集超声漏误诊病例,总结归纳其超
研究背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目前导致工作年龄人群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视力的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及工作生活。手术治疗是挽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目前临床上尚缺乏一种切实可行的护理模式来解决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围手术期中存在的血糖控制不佳、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和术后特殊体位依从性差等一系列护理问题。多学科协作模式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开展的比较常见的一种模式,它弥补了传统护理模式的
随着各种电力电子器件散热量需求的不断提升,传统的空冷式散热技术已经无法满足要求,泵驱动液冷技术已经成为解决高热流密度冷却的不二选择,其中液体射流冲击冷却技术由于散热能力强、适用性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搭建了两相循环射流冷却实验环路,针对10 mm×20 mm的换热面,设计加工了单侧开槽出口和回流孔出口两种流体回收方式的多孔射流可视化测试段,并加工了光滑表面和针肋强化结构表面两种换热面,以HF
目的:调查分析慢性难愈性创面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以及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整形烧伤外科收治的183例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创面分离培养病原菌的细菌分布与药敏率,并对创面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病原菌180株,革兰阴性菌占59.4%,高于革兰阳性菌的38.4%,是创面病原菌的主要组成部分。革兰阴性菌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