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争与弥合——马克思与路德话语个性之写作学比较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winnie1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写作学的角度切入对两马文本的研究,侧重于话语动机、话语主题和话语策略三个方面的考察,并以写作四体论的研究方法贯穿始终。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之下,马克思和路德有着跨越时空的同构心理,也展现了两个时代的相异的思维方式。这种相似的拯救情怀与不同向度的思维使得两马的话语动机、话语主题和话语策略呈现出对抗又交融的特征,在深厚的终极眷注的基点上生溢出抗争与弥合的两个极致的完美。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研究手段对语言学进行研究。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为复杂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是当前复杂系统研究的一个热点。语言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石川达三是一位有着强烈民族意识的作家,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他时刻关注日本民族的生存、命运和前途,积极探究与日本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
  本文选取一系列有代表性的作家的文本,通过对他们作品的系统分析与概括,阐释其在当下社会中所具有的重要文学意义与社会意义。 本文综述了山东作家研究的有关成果,指出了
汉魏六朝道教典籍和重要的道教人物都有对文学活动独特的理解、认识和阐释。这些认识或因道教的仙学思想而生,或与道教的宗教神学理论相通,形成了有道教特色的道教文学思想。汉
  本文试图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来重新界定徐志摩的思想本质。以往的论者都认为徐志摩的思想主线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我认为这是对徐志摩的一种误读。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是两
文章以老舍小说的改造国民性为最终指向,以他作品中性际关系为切入点,通过中国封建父权制下极不平衡性际关系与国民品格之间关系梳理,和作者笔下的性际关系与国民性之间关系的分
先秦时期是汉语形成和发展的源头,在汉语发展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双音词在这一时期的大量涌现奠定了以双音词为主要词汇单位的汉语面貌的基础。对先秦时期双音词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