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语言”通达“社会现实”——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489563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主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探讨语言的本体论内涵。在马克思看来,语言既不是概念和逻辑的载体,也非仅仅用语音和词汇可以完全涵盖。语言之所以为语言,关键之处还在于语言自身是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对语言的这一看法完全有自己的根据。即当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历史科学的方法论时,它就要求着人们回到“社会现实”本身,而对社会现实的回归就是对主观思想的终结。唯有感性的、对象性活动的语言内涵方能提供出一条总体性的路径,以便发起一场终结主体思想的革命运动。与之相反,形而上学化的语言只在概念和逻辑之中徘徊,对于社会现实它无法估计,也不必要涉及。当然要真正实现语言对社会现实的通达,除了要探讨在历史唯物主义领域之中的语言革命运动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语言形而上学化的缘起和发展。这项工作的进行,不仅是为了对其进行批判,而更重要的是吸取它的教训,为我们在寻找语言真实内涵的道路上点亮一线希望。   基于此文章的结构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语言在本体论领域内的源头和发展,期间包括介绍古希腊的语言思想,近代语言哲学家洪堡关于语言是一种世界观的论断以及海德格尔对语言和存在关系的描述。   第二部分,开始进入文章的重点,即介绍唯物主义视域下的语言观。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围绕着“语言与感性的自然界”,“语言与历史”,“语言与思想”三个主题对语言的内涵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并道出语言为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   第三部分,紧扣文章的主旨。在得出语言是感性的、对象性活动的基础上,将其与形而上学化的语言进行比较。从“形而上学化的语言是对社会现实的遮蔽”,“语言的总体性阐述是对社会现实的澄明”,“大众生活是语言和社会现实的融合之处”三个方面论述语言对社会现实的通达。   第四部分,主要阐述马克思的语言思想对当代现实的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村民自治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伴随着农村经济改革而形成的。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
今年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诞辰140周年。提到爱因斯坦,人们会想到相对论、质能方程,想到他从推动原子弹研制到反核、反战,想到他乱蓬蓬的头发和不离手的烟斗……下面这些内容可能让你了解爱因斯坦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1.爱因斯坦与数学  许多人都听说过爱因斯坦的“励志”故事,称他小时候是差等生,数学常考不及格,最终却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其实,少年爱因斯坦在数学方面可以说是“天才”。巧合的是,爱因斯坦的生日3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