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中,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基调日益凸显,尤其是在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下,传统产业的改造、陈旧设备的更新、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以及全球价值链提升的迫切需求日益强烈。此时,当我国物质资本积累进入空前扩张阶段时,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技能型劳动需求逐步上升而非技能型劳动需求却日益萎缩的技能分化现象。早在20世纪40、50年代美国就开始出现了如此经济现象,对此,Griliches(1969)最早提出了资本-技能互补性假设,指物质资本与技能型劳动的互补性要强于物质资本与非技能型劳动的互补性。资本-技能互补性理论的重要价值在于:一方面它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介入了劳动力要素的异质性问题,以及资本要素与不同类型劳动要素间替代弹性的异质性问题,突破了传统生产函数对要素间替代弹性的严格限制,更加贴近于当今的生产实践;另一方面资本-技能互补性使得物质资本的积累增加了对技能型劳动的需求但却降低了对非技能型劳动的需求,这种技能需求分化现象进而会改变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结构,即出现技能溢价,技能溢价再次反馈到劳动力市场势必又会影响到人力资本投资,由物质资本投资领域涉及到了收入分配和人力资本投资领域。 Chris和 Viera(2005)指出资本-技能互补性多存在于中等收入国家之中,而在贫困国家和富裕国家中存在的可能性较小,因为贫穷国家更倾向于把有限的资本用来吸纳丰富的非技能型劳动,而富裕国家更倾向于把资本集中于科技密集型领域而非资本密集型领域。如今,我国人均 GDP超过了3000美元,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资本-技能互补性现象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因为它将影响到我国的劳动力供给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及人力资本投资结构等劳动经济学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研究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区域性差异大的发展中大国的资本-技能互补性问题的文献比较鲜见,且在以发达国家为分析主体的文献中,分析的视角多侧重微观分析,从宏观层面分析的较少。有鉴于此,论文将从宏观层面分析我国的资本-技能互补性问题,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有: (1)资本-技能互补性的检验。自从Griliches(1969)提出资本-技能互补性理论以来,经济学家便开始尝试用各种方法检验资本-技能互补性的存在性问题,因为它是分析资本-技能互补性经济效应的前提条件。目前,资本-技能互补性的检验方法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超越对数函数法;另一类是生产技术组合法。超越对数函数法需要利用具有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的工资数据,使得其应用空间受到限制,而生产技术组合法虽然对生产要素报酬的数据不作要求,但需要掌握复杂的非线性回归技术。由于我国现有的统计资料中缺乏按照技能水平划分的劳动力工资数据,论文采用了复杂的生产技术组合法检验了资本-技能互补性在我国的存在性。运用生产技术组合法检验资本-技能互补性需要考虑劳动力要素的异质性问题,即把劳动力要素细分为技能型劳动和非技能型劳动。学术界多以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为依据对劳动技能进行划分,但采用何种教育水平作为劳动技能划分的中间界线尚未形成定论,从小学到大专教育水平均有文献采用。对此,论文分别以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四种教育水平作为我国劳动技能的划分界限,逐个检验我国的资本-技能互补性现象,根据实证结果确定我国劳动技能的划分界限。结果表明,采用高中教育水平作为我国劳动技能划分界限时资本-技能互补性现象最明显,且这一划分方式符合我国劳动技能的行业分布特征,如具有高中以下教育程度的劳动力主要分布在农林牧渔业,而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制造业劳动力与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存在着明显的技能差别,因此采用高中教育水平作为我国劳动技能的划分界限最为合适。另外,为了突出具有不同教育水平劳动力的技能梯度差,在对技能界限之上或之下的劳动力进行加总计算时,除简单加总外,还采用了以教育回报率为指数的指数赋权法进行了加总。这一方法又从不同教育水平的层面考虑了劳动力的异质性,强调了技能的梯度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资本-技能互补性检验结果表明,我国整体范围内存在资本-技能互补性。但是,一个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资本-技能互补性作用下,我国劳动力市场是否存在性别歧视问题?通过把总劳动力样本分为男性劳动力和女性劳动力样本,分别进行资本-技能互补性检验,发现资本-技能互补性在两个子样本中均存在。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在资本-技能互补性的作用下,很大程度上只有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决定他(她)们的就业能力,与性别因素无关。 (2)资本-技能互补性的区域性差异。Goldin& Katz(1998)、Duffy, Chris and Fidel(2004)和Chris& Viera(2005)等学者均指出,物质资本和技能型劳动并不总是一对互补的关系,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的发展阶段。Chris& Viera(2005)更为直接地指明,中等收入国家存在资本-技能互补性,而贫穷国家和富裕国家不存在资本-技能互补性。中国区域性差异之大,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有必要分析资本-技能互补性的区域性差异,从中国的实证角度验证这些学者的经验性分析。 在检验资本-技能互补性的区域性差异方面,除分析了东中西差异外又分析了八大经济区差异。为了分析的需要,论文把总体样本数据又分为三个和八个子样本数据,如此一来,若继续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检验各个经济区的资本-技能互补性,将丧失很大的自由度。在全国范围的资本-技能互补性检验中,结果显示采用高中教育水平作为我国劳动技能的划分界限符合我国劳动技能的行业分布特征。为此,该部分用制造业和农林牧副渔业职工的平均工资分别替代技能型劳动和非技能型劳动的工资水平,利用超越对数函数法检验各区域的资本-技能互补性。实证结果表明:若按东中西划分,东部地区存在资本-技能互补性,而中西部地区不存在资本-技能互补性;若按八大经济区划分,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存在资本-技能互补性,而长江中游地区、黄河中游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不存在资本-技能互补性。由此表明,资本-技能互补性主要存在于东部或沿海的发达地区,而在内陆地区不存在,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Goldin&Katz(1998)、Duffy, Chris and Fidel(2004)和Chris& Viera(2005)等学者的观点。内陆地区具有相对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不存在资本-技能互补性有利于发挥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和解决就业问题,因为毕竟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大多数属于非技能型劳动。 (3)资本-技能互补性的门槛效应。在资本-技能互补性的区域性差异部分已经得出结论,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存在资本-技能互补性,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不存在,这与Goldin& Katz(1998),Duffy, Chris, and Fidel(2004)和Chris& Viera(2005)等学者的观点一致。值得继续研究的是,资本-技能互补性在我国是否存在一个―门槛效应‖,而这个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门槛值又大致为多少?据此,该部分主要定量研究我国资本-技能互补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的问题。实证方法采用门槛效应回归分析法,初步以人均收入水平和总收入水平为门槛变量。结果发现,当采用人均收入水平作为门槛变量时,门槛检验结果和第二部分的资本-技能互补性区域性差异结果具有一致性,而采用总收入作为门槛变量时不具有一致性,因此最终确定采用人均收入水平作为检验资本-技能互补性的门槛变量。门槛值的检验结果显示,当人均收入在[8333.2,30242.2](元)区间时存在资本-技能互补性,而当人均收入在(0,8333.2)或(30242.2,¥)区间时不存在资本-技能互补性。通过分析1996-2010年我国29个省市历年的人均收入水平,发现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在大多数年份处于[8333.2,30242.2]区间之内,而长江中游地区、黄河中游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在大多数年份处于(0,8333.2)区间。显然,这一结论与资本-技能互补性在我国的区域性差异结论具有一致性,而采用总收入水平为门槛变量时则不然。另外,还发现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和广东六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在最近年份开始越过30242.2元,说明这六个地区在相关年份开始摆脱资本-技能互补性现象,有可能如Chris and Viera(2005)所说,吸纳技能型劳动的领域由资本密集型转向了科技密集型。 (4)资本-技能互补性对技能溢价的影响。资本-技能互补性的存在增加了技能需求,在我国技能供给还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的情况下,资本-技能互补性必然会扩大技能溢价。论文构建的技能溢价方程显示,当存在资本-技能互补性时,物质资本的积累正向于技能溢价,而技能供给的增加则反向于技能溢价。但是,物质资本对技能溢价的扩大作用和技能供给对技能溢价的缩小作用的力量对比又如何呢?数值模拟分析表明:①当存在资本-技能互补性时,我国物质资本的积累对技能溢价的正向作用要强于技能供给对技能溢价负向的作用,因此最终技能溢价整体呈上升趋势;②当不存在资本-技能互补性时,物质资本积累和技能供给均负向于技能溢价,但由于我国存在大量剩余的非技能型劳动,物质资本的积累对技能溢价的缩小作用明显小于技能供给对技能溢价的缩小作用。在实证分析中,论文首先分析了全国范围内资本-技能互补性对技能溢价的影响,接着分析了存在资本-技能互补性地区的技能溢价问题,结果发现:①在资本-技能互补性条件下,物质资本的积累确实扩大了我国的技能溢价;②因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带来人力资本存量和技能供给的增加,我国技能溢价对物质资本积累的弹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上升而下降;③在对技能溢价分区域考察时,我国技能溢价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呈现不同的特征。像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等具有充沛的技能供给能力和技能吸引能力的地区,技能溢价对物质资本积累的反应具有滞后性,而在技能供给相对短缺且人才流失严重的东北地区,技能溢价对物质资本积累的反应则具有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