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几丁质酶表达类型检测及chiB基因上游DR的功能分析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ven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种芽胞杆菌都可产生几丁质酶(chitinase,简称Chi)。但芽胞杆菌几丁质酶的表达方式及调控机制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首先对实验室保藏的26株蜡状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简称Bc)在基础培养基和诱导培养基分别进行培养后,测定上清几丁质酶活性,比较分析不同培养基中的酶活数值,确定菌株表达量及不同表达类型所占比例。发现50%的菌株检测不到酶活,而在产酶菌株中,76%属于诱导型,23%属于组成型。证明蜡状芽胞杆菌几丁质酶的表达方式具有多态性。   通过对保守区域进行PCR,检测了Bc菌株中几丁质酶基因的分布。发现所有Bc菌株中都含有至少一种Chi编码基因,ChiA与chiB的阳性率分别达到80.8%和96.2%,且两种基因同时存在的占总数的76.9%。证明蜡状芽胞杆菌几丁质酶基因广泛存在。在这一结果的基础上,利用RFLP方法(Restriction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分析PCR检测产物,发现大部分酶切片段的迁移率与已知序列相同,不同Bc菌株该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很高,说明chi基因在Bc基因组中相当保守。   根据几丁质酶表达类型及基因检测结果,挑选酶活性最高且典型诱导型的菌株Bc53,以及典型的组成型菌株Bc49和Bc79,克隆包含调节区域在内的几丁质酶基因。发现携带有chiB53基因的大肠杆菌异源表达的几丁质酶也能够明显抑制小麦赤霉(Gibberella saubinetii)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孢子的萌发,证明ChiB具有显著的抑真菌活性。检测chiB在E.coli和Bc9509异源表达类型,发现原组成型chiB49和chiB79在E.coli中仍为组成型表达,而原诱导型chiB53在两种宿主中也均为组成型表达。测序及软件分析后发现,前两者的潜在启动子区与组成型表达的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15A3菌株chiB基因相似性达到100%,而与诱导型chiB53的启动子区有9个碱基的差异。   利用软件对已克隆的几丁质酶基因上游调节序列进行分析,发现chiB53基因上游存在长度分别为lObp和8bp的两对正向重复序列(direct repeat,DR)。该DR进行了部分及全部缺失,并从几丁质酶活性、特异蛋白表达量以及mRNA丰度三个水平观察缺失DR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缺失部分及全部重复序列后的3个△chiB基因转化进E.coil,无论几丁质酶活性、特异分子量的蛋白表达量,还是特异mRNA的转录水平均明显提高,证明DR是几丁质酶基因在E.coli中异源表达的负控制元件,且这种调控发生在mRNA水平。   将完整和一系列缺失DR的△chiB53上游调控区域与含有报告基因bgaB的穿梭载体pCB连接,转入芽胞杆菌。缺失后,报告基因表达量的没有明显提升,说明正向重复序列对于chi基因在芽胞杆菌中的表达无显著负调控作用。   本研究为生防芽胞杆菌几丁质酶的表达方式、生物防治菌种资源的开发应用,以及chi基因调控机理的探索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基础。
其他文献
长春花是次生代谢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模式植物。长春花能生产多种重要的药用成分,其中双吲哚生物碱长春碱和长春新碱是抗肿瘤药物,单吲哚生物碱阿玛碱是高效降压药,文多灵、长春质
该文根据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以TiCL+O为体系,使用高频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淀积法;制备TiO超细粉的成核温度范围为1500~1836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