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量化方法为核心特征之一的自然科学方法为自然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社会科学期望通过引进这种自然现象量化研究方法,来推进社会现象研究的进展。然而,量化方法是否适用于社会现象研究,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社会现象研究,这个问题在科学哲学研究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争论。自然主义主张在社会现象中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不仅能够推动社会现象研究十足的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量化方法为核心特征之一的自然科学方法为自然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社会科学期望通过引进这种自然现象量化研究方法,来推进社会现象研究的进展。然而,量化方法是否适用于社会现象研究,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社会现象研究,这个问题在科学哲学研究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争论。自然主义主张在社会现象中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不仅能够推动社会现象研究十足的进步,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弥合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的缝隙,从而构建一种统一的自然化的人类知识体系。而反自然主义则反对这种主张,他们以心灵的内容和性质为核心,试图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各个层面论证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所固有的区别。然而,本文认为在坚持心灵所具有的主观性和能动性的基础上,依然能够对社会现象进行某种程度上的量化研究。首先,本文通过详细研究自然科学量化方法的历史确立过程,总结分析出量化方法的核心内涵特征在于通过建立指标实现对现象的量化描述,并进一步在指标之间建立数学关系形成数学模型,完成对现象的量化表征研究。然后,在明确量化研究核心方法的前提下,深入考察社会现象量化研究在历史实践中是如何确立和发展的。然后指出社会现象量化研究的核心任务就在于通过量化测量外在化的行为表现特征,进而把握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规律。明确社会现象研究的方法在于针对社会现象中的各核心要素,建立指标体系,实现对社会现象综合完整地量化表征。接下来,进一步论证指标体系方法在社会现象量化研究中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之所以在要在社会现象量化研究中采用指标体系方法,关键在于社会现象所具有的复杂性特征。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社会现象中的各因素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非还原特征,而指标体系量化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描述这种性质特征并触碰可描述的界限。指标体系方法的有效性体现在社会现象本身内在的规律性、外在的可测量性以及连续性问题和复合本体论问题上。在理论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指明指标体系在实践中的方法论原则要求。紧接着,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宗教信息指标体系构建作为案例研究,探讨如何针对与科学理性相对立的宗教信仰情感建构指标体系。在本文的最后一章,对社会现象指标体系开展认识论旨归研究,从指标与实在的关系问题、指标测量问题、指标与认知问题等几个方面,多维度地揭示指标体系方法在认识论上所涉及的哲学问题,通过系统地认识论反思,以期进一步推动社会现象指标体系量化研究的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已成为推动我国政府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时代选择。当前,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不可忽视的是受限于内外部诸多因素,各地区、各部门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依然存在着信息共享不畅、业务协同不力、数据安全不足等诸多问题,整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鉴于此,
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以下简称图情专硕)设立于2010年,至今已经历十年发展,图情专硕教育也步入了教育实践与反思并行的调整阶段。2018年,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至50家,我国图情专硕教育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图情专硕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培养经验,但与此同时,各种问题和难题也随之浮现。值此十年之际,有必要全面回顾图情专硕十年以来的发展轨迹,深入考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图情专
高等教育改革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常态,“双一流”教育政策在推动学科开放竞争的同时,将加剧高校领导者将各类资源向优势学科与重要潜力学科聚集。如何在动态竞争背景下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提升学科竞争力是摆在高等教育实践者面前的迫切任务。图书情报学科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在发展历程中长期面临学科地位较低,学科竞争力不足的尴尬局面。在上述背景下,分析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竞争力不足的多维因素,探究其背
现代图书馆管理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即是认为馆员是图书馆重要的人力资本。而馆员对工作及工作环境的态度即工作满意度,将直接地影响到馆员的工作,从而影响到图书馆的组织能效。因此全面分析馆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从而“对症下药”,提高图书馆员工作满意度,是图书馆管理领域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而本研究尝试将公共管理领域中的公共服务动机理论引入到图书馆学中,通过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并采用统计学工具探析了馆
伴随互联网和搜索引擎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搜索在网民的日常信息获取活动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事实上,搜索就像听说读写一样,是一种自然的学习行为。近年来,学习型搜索已经成为信息搜索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得到了图书情报界的广泛关注。然而,搜索信息不仅仅是通过掌握一套技术或遵循一定的规则来达到用户预期的结果,搜索过程中用户的情感状态或情绪体验会影响其搜索行为、搜索策略、学习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学习型搜索用
弗朗西斯·哈奇森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他以探索人的道德情感为核心来研究道德哲学,他强调人性在道德和审美判断中的重要地位,这代表了那一时期哲学的新的起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哈奇森是继亚里士多德以来第一个以感性的方式处理美学和道德问题的哲学家,并且他的思想对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等人的哲学和经济学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论文通过探讨苏格兰启蒙运动来追溯哈奇森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以及洛
本文的主题是以实践问题为线索,集中探讨萨特后期哲学所提出的历史人学思想,通过对实践内涵的具体阐述揭示萨特历史人学中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复杂的理论关系,也就是萨特的历史人学思想对他之前存在主义思想的坚持与超越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继承与改造。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接受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中的部分观点,开始将前期思想中绝对自由的个人置于社会、历史的场域中重新考察,并以
在海德格尔思想发生转向之后空间问题的重要性在其后期思想中逐步显露。因此本文旨在将空间问题理解为海德格尔哲学发展的一条核心逻辑线索,由此在空间视角下对海德格尔哲学进行整体性的思考与重构。本文首先梳理了哲学史中关于空间问题的讨论,并在其中总结出两条思考空间问题的路径:原子论者的虚空范畴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处所范畴。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此在概念的主要内涵并得出结论:此在概念是对这两条路径的综合与超越。而在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