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境三种豆科植物AM真菌时空分布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荒漠地区生长着大量豆科植物,它们在沙地中的出现,使生境条件得以改善,为其他物种定居提供了可能。豆科植物之所以能够耐受外界恶劣环境,除本身生物学特性外,与土壤微生物特别是AM真菌的共生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豆科植物猫头刺(OxytropisAciphllaLedeb)、沙冬青(AmmopiptanthusmongolicusChenf.)和甘草(GlycyrrhizarualensisFisch)不仅是荒漠地区的优势种,而且都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本研究把荒漠豆科植物与AM真菌共生关系作为切入点,系统研究了3种豆科植物.AM真菌群落组成、生态分布及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以期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提供材料和依据。主要获得如下试验结果:   13种荒漠豆科植物AM真菌种类丰富。共分离出3属25种AM真菌,其中球囊霉霉属Glomus13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9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3种。   2不同属种.AM真菌生态分布存在差异。长孢球囊霉G.dolichosporum、黑盾巨孢囊霉Scu.nigra只在猫头刺根围出现;卷曲球囊霉G.convolutum、网状球囊霉Greticulatum和詹士无梗囊霉A.gerdemannii只在沙冬青根围出现;波状无梗囊霉A.undulata和蜜色无梗囊霉A.mellea只在甘草根围出现。   3猫头刺根围AM真菌平均定殖率为86.98%,平均孢子密度为836个/100g土;沙冬青根围AM真菌平均定殖率为74.90%,平均孢子密度为928个/100g土;甘草根围AM真菌平均定殖率为71.78%,平均孢子密度为1718个/100g土。说明3种豆科植物能与AM真菌形成良好共生关系。   43种豆科植物根围AM真菌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最大孢子密度和最高定殖率均发生在0~30cm土层。   53种豆科植物根围AM真菌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适合孢子发育的夏、秋两季孢子密度较高;AM真菌定殖率因植物种类不同而异,猫头刺泡囊定殖率10月最大,菌丝定殖率5月最大;沙冬青的最高泡囊定殖率出现在8月,菌丝定殖率在10月有最大值;甘草最高泡囊定殖率和菌丝定殖率均在8月达到峰值。   6AM真菌与土壤因子有高相关性。3种植物孢子密度、菌丝定殖率和总定殖率与碱解N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其它相关性因植物不同而异。这可能与豆科植物固N特性有关,也许是豆科植物能更好适应沙漠不良环境的有效对策之一。建议在评估荒漠生态系统和检测豆科植物形成菌根能力时,孢子密度和菌根定殖程度是十分有用的指标。
其他文献
摘要:学习中自主参与是学生自我发现的过程,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合作能力,让学生多几分成就感。教师做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自主学习理论;教学模式构建;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121  一、高中化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很久以前,人们已经意识到自主
机载激光雷达系统是一种集成了GPS、惯性导航、激光测距等先进技术的主动式对地观测系统,具有控制测量依赖性少、受天气影响小、自动化程度高、成图周期短等特点,给测绘行业
本文依托西南三江中南段斑岩型铜矿遥感找矿模型研究与靶区优选项目,围绕遥感技术提取与斑岩铜矿相关的蚀变信息与区域构造信息,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选取特大型玉龙斑岩铜矿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