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寒地区太阳能耦合土壤源热泵强化地温平衡特性研究

来源 :哈尔滨商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jp71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热能作为一种绿色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清洁稳定的特点。针对严寒地区冬季建筑负荷大,使用传统能源供暖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采用土壤源热泵技术实现季节供能。土壤源热泵作为一种可以实现冬季制热夏季制冷的新型可持续利用的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哈尔滨地区季节温度差异比较大,导致对土壤温度的采补达不到平衡,会造成土壤温度场的热失衡,长此以往不利于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运行。为实现土壤温度场的采补平衡,提出了太阳能耦合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解决思路,并对此进行相关研究。本文依托于哈尔滨地区某供暖示范工程,借助Meteonorm获取哈尔滨地区的典型气象数据,通过优化地温动态变化参数,利用TRNSYS搭建建筑负荷模型与土壤源热泵系统模型,对严寒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采补平衡问题进行分析。通过TRNSYS对建筑的围护结构和负荷需求时间等相关参数进行设置,将供暖时间设置为10月20日—4月15日,供冷时间:6月10日—8月20日,其他时间为过渡期。通过模拟得出建筑冬季最大热负荷为317.43kW,夏季最大冷负荷为152.69kW,最大负荷比(冬:夏)为2.08:1,累计负荷比(冬:夏)为5.96。通过热响应测试实验测得土壤热物性,土壤原始温度场为15℃,热导率为1.28W/(m.K),土壤比热容为2100kJ/(m~3.K);通过TRNSYS搭建土壤源热泵系统仿真模型,在系统运行一年后,土壤温度为14.17℃,下降了0.83℃。同时在模拟的基础上,依托于哈尔滨地区某供暖示范工程进行土壤源热泵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供暖一周后土壤温度为14.89℃,下降了0.11℃;至8760h土壤温度场变化为14.31℃,与初始温度场相比下降了0.69℃,比模拟结果高0.14℃,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之内,证明了土壤源热泵仿真系统的正确性。土壤源热泵系统模拟运行十年后,土壤温度场为11.89℃,下降了3.11℃;系统运行十年能效比由4.52下降为3.09;确定了土壤冷堆积问题的存在,为实现采补平衡,提出了太阳能耦合土壤源热泵系统。根据土壤温度场冷堆积的程度,对太阳能集热器参数进行计算,最终确定太阳能集热器面积为282m~2,单位面积流量0.072m~3/(h.m~2),设计流量为20.304m~3/h,集热器的倾角为55°81′。全年整个供冷供暖周期结束后,土壤温度场为14.91℃,与单一土壤源热泵系统实验相比提高了0.6℃,系统运行十年后土壤温度场为14.80℃,比单一土壤源热泵系统提高了2.91℃,仅比原始温度场下降了0.2℃,进而证明了太阳能耦合土壤源热泵系统对地温平衡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伴随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技术产业集群日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集群创新的研究越来越被得到重视。创新集群相较于单个企业更具备竞争优势,这与集群内天然的地理邻近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群都能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单纯从地理邻近角度难以对此进行解释,创新是空间和非空间要素的有机联合,集群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还受到技术邻近和社会邻近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现有研究更多地关注单一维度邻近对于知识
近场动力学(Peridynamics,PD)理论由于其可自然描述不连续及多尺度计算等优点,近年来在结构损伤模拟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船舶与汽车等国民重点领域中已
随着电网逐步扩大,电网检修设备不断增加,设备检修方式对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供电的可靠性影响越来越大。从2014年5月份开始,怀化供电公司要求全网所有计划检修工作纳入市公司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路径。要使课题研究取得实效,必须从课题的选题、立项、研究、成果等方面入手,需要研究者付出辛勤的汗水、持续的思考、专业的凝练。唯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