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P2X7受体在蜜蜂毒诱致的疼痛与炎症中的作用研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y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既往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一直只被认为是体内的一种储能和供能物质。自“嘌呤能神经学说”提出后,ATP被认为是普遍存在于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神经递质,而此类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称为嘌呤能受体(Purinergic receptors),可分为离子通道型P2X受体和代谢型P2Y受体,P2X7受体是嘌呤能P2X受体家族成员之一。最初,P2X7受体被称之为P2Z受体,属于配体门控型非选择性离子通道,因其独特的结构、功能和分布特点,在炎症(inflammation)和疼痛(pain)中发挥着作用。我们以往的研究发现,利用蜜蜂毒致痛模型,我们可观察到大鼠注射的后足有明显的红、肿、热等炎症反应,并且产生了持续性自发痛反应(persistent spontaneous nociception PSN)和机械痛敏反应(mechanicalhyperalgesia)。近几年来,有研究表明脊髓P2X7受体在炎症和疼痛中扮演重要角色。   目的:我们目前的实验主要通过鞘内预先给予P2X7受体拮抗剂A430789、胶质细胞代谢抑制剂氟代柠檬酸(fluorcitrate Flu)及同时给予两种药物,观察这些处理对一侧大鼠后肢足底皮下注射蜜蜂毒诱致的持续性自发痛反应、机械性痛敏以及炎症反应的影响,用以探讨脊髓水平P2X7受体在蜜蜂毒诱致的疼痛和炎症中的作用,以及可能的机制。这些研究可能会为临床的疼痛和炎症治疗提供新的作用靶点,为镇痛和抗炎的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材料和方法:应用蜜蜂毒(bee venom BV)作为化学致痛剂足底皮下注射模型来研究P2X7受体拮抗剂A430789、胶质细胞代谢抑制剂氟代柠檬酸及同时给予两种药物在大鼠的持续自发痛反应、机械性痛敏及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实验采用雄性健康的SD大鼠,体重200-300克。本实验的给药方式为鞘内注射,实验组分别预先20分钟在鞘内置管大鼠的PE管中注入不同剂量的P2X7受体拮抗剂A430789、胶质细胞代谢抑制剂氟代柠檬酸及同时给予两种药物。对照组为注射溶媒(10μl/只,DMSO:PBS=3:7)。蜜蜂毒注射后首先观察大鼠在蜜蜂毒注射后1个小时内的自发痛行为(缩足反射),每5分钟为一个计时点。置PE管前、蜜蜂毒注射前及注射后2小时用electronic von Frey检测注射侧鼠爪的机械刺激反应阈值(paw withdrawalmechanical threshold PWMT)以及应用PU PAWVOLUM容积测量仪测量置PE管前、蜜蜂毒注射前及注射后2小时注射侧鼠爪体积。   结果:   (1)对自发痛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预先鞘内给予P2X7受体拮抗剂A430789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了蜜蜂毒诱发的自发缩足反应;胶质细胞代谢抑制剂氟代柠檬酸也明显抑制了蜜蜂毒诱发的自发缩足反应。然而同A430789组(10μg)相比,同时给予A430789(10μg)和氟代柠檬酸(10nmol)不但没有进一步增强A430789的抑制效应,反而部分翻转了其抑制效应。   (2)对痛敏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预先鞘内给予P2X7受体拮抗剂A430789抑制了蜜蜂毒诱发的机械性痛敏,且呈剂量依赖性。胶质细胞代谢抑制剂氟代柠檬酸也明显抑制了蜜蜂毒诱发的机械性痛敏。然而同A430789组(10μg)相比,同时给予A430789(10μg)和氟代柠檬酸(10nmol)没有进一步增强A430789的抑制效应。   (3)对炎症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预先鞘内给予不同剂量的P2X7受体拮抗剂A430789对蜜蜂毒诱发的鼠爪体积增加均没有影响。胶质细胞代谢抑制剂氟代柠檬酸对蜜蜂毒诱发的鼠爪体积增加也没有影响。进一步同A430789组(10μg)相比,同时鞘内给予A430789(10μg)和氟代柠檬酸(10nmol)对蜜蜂毒诱发的鼠爪体积增加也没有影响。   结论:   (1)脊髓水平胶质细胞的嘌呤能P2X7受体参与了蜜蜂毒诱致的持续性自发痛反应。   (2)脊髓水平胶质细胞的嘌呤能P2X7受体在蜜蜂毒诱致的机械性痛敏的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   (3)脊髓水平胶质细胞的嘌呤能P2X7受体不参与蜜蜂毒诱致的炎症反应。
其他文献
目的检测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患者的血清抵抗素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MG患者总
背景介绍: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ALHL)于1982年由Abe首先报道。患者急性起病,以低频听力损失为主,高频听力基本正常,听力损失大多程度不重,且随频率升高听力损失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