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志学说是中医学病因病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对身心在生理与病理上关联性的认识,体现了其整体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首先,中医学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不可分割的部分;其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的病因学思想,奠基于《黄帝内经》,突出了对情志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再者,通过阴阳五行理论,把情志与脏腑功能联系起来,使身心之间的联系更多明确,临床辨治有章可循,形成了风格迥异的身心医学模式,这在当代医学模式转换的背景,尤其显示出其特殊价值。本文旨在探讨情志、衰老与老年病的相关性,通过系统的文献研究,梳理了中医情志学说的发展脉络,并对情志、衰老与老年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情志是在心神的主导作用下,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以相互协调的脏腑功能活动为内在条件,在外界事物的刺激和影响下,对于客观事物能否满足自己欲望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且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态度表现。衰老则是为人体成年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学和形态学方面的退行性改变。老年病则指人在老年期所患的与衰老有关的,并且有自身特点的疾病。良好的情志活动可有效延缓衰老发生的进程,降低老年病的发生率;不良的情志活动不仅可加速衰老进程,更是诱发老年病的重要原因,从而增加老年病发生率,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本文研究了从战国至明清时期中医情志致病的研究发展历程,七情内伤理论作为病因学重要组成部分,在《内经》中首次得到了系统的阐述,并在以后医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陈无择“三因说”的提出,则明确了七情的概念及其在病因学中的地位,并标志着七情学说的正式建立。本文还重点讨论了情志健康的基本特征,认为情志健康者皆具有“和”、“适”的特征,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无过无不及。避免出现情绪的极端化,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心理活动、心身关系的和谐有益人体健康。情志失调则可通过使脏腑亏虚、气血衰竭、气机逆乱、阴阳失调和痰凝血瘀等方面致病促衰。正确地调整情志,保持良好的情志状态,对延缓人体衰老,防治老年病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良的情志活动可损伤脏腑、耗竭精气,伤阴损阳,加速人体的衰老,通过治养结合、药食结合、防治结合、动静结合、通补结合、先后天结合等方法调摄情,可以达到预防衰老、防治老年病的目的。情志致衰为影响老年人健康寿夭的重要因素,故而调摄情志,对于延缓衰老,减少老年病、慢性病的重要意义。老年人学会调摄情志的一些方法,可有效延缓衰老的发生,减少老年病的发生。本文系统查阅、总结、分析了情志学说古代文献,探讨了情志致病的历史过程,探讨了情志与衰老和老年病的关系,提出了一些临床调摄情志的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论文为今后进一步揭示情志致衰的机制,采用情志方法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病提出了合理的思路与对策,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设想,认为今后临床研究应首先做好情志方法防治老年病的临床调查研究计划及具体研究方案,并采用合适动物模型,进一步研究情志延缓衰老的机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情志防治老年病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