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丽水金沙》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s66_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她独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记忆。面对“全球化”、“一体化”的冲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民族沿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丽水金沙》撷取了云南8个少数民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意象,以舞蹈诗画的形式在丽江上演,将丽江所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同一时空下展现给中外游客,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同时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由此引发了悖论,改编加工过的舞台艺术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文化艺术的“原生态”。本文拟运用符号学、诗意栖居、狂欢话语、接受美学等文艺理论对《丽水金沙》展开研究。第一章,《丽水金沙》内容概述及产生背景。对《丽水金沙》所蕴含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以“序”、“山”、“水”、“情”四个篇章进行详细介绍,指出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丽水金沙》所取得的商业成功与它所依托的文化土壤——丽江古城是分不开的,后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提供了文化空间。第二章,《丽水金沙》艺术风格读解。对《丽水金沙》所涵盖的原始文化艺术特征与改编后的舞台艺术进行对比,探寻改编后的艺术形式是否破坏了其文化艺术的“原真性”,是否把精髓丢掉。它赢得了市场和口碑,同时也遭遇了悖论,意义和价值究竟在哪。第三章,现代性经验美学视域下的《丽水金沙》。对《丽水金沙》的营销策略以及受众审美心理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丽水金沙》和丽江古城的商业火爆实则是大众文化背景下的狂欢。第四章,运用符号学、“诗意栖居”等文艺理论对《丽水金沙》进行多维解读,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释。结论:《丽水金沙》商业成功所引发的悖论对当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认知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面对这样一个现代化和传统之间相互利用、冲突,从而取得商业成功的例子,用文学理论来剖析其背后存在的深层次意义,对探讨如何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深远的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的出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纵深推进,西部农村扶贫开发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也面临着扶贫规模较大、脱贫难度增
为了将其国家建设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知识产权枢纽,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的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许多做法经验值得中国借鉴。新加坡政府制定了知识产权人才的标准和
有效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有效施教的一系列可操作的方法、步骤或措施。当前,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强调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
射孔技术是油气田开发的重要环节。为了适应不同类型油气田开发的要求,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先后形成了深穿透聚能射孔、复合射孔、定向射孔、全通径射孔、负压及动态负压射孔、
<正> 河姆渡遗址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六、七千年。遗址出土有菱角遗存,另外孢粉分析也表明遗址中有菱。有同志就此推测:“河姆渡人除种植水稻外,还可能种植葫芦
本研究产生于我国第8次课改不断深入进行的背景下,以期解决当前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为主要目的。本研究力图把人本主义教学论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旨转化为可操作的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人力资源是21世纪的战略资源。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是现今时代的一个最重要的变革体现,而人力资源的投入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知识经济是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特区经济不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环渤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已成为东部和南部无可争议的“增长极”。而川渝地区也正以有利的地理区位
本文全面总结了兵团60年发展的历史,并从9个方面展现了兵团60年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实现了由一产为主到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重大转变;农业生产水平跃上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