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她独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记忆。面对“全球化”、“一体化”的冲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民族沿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丽水金沙》撷取了云南8个少数民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意象,以舞蹈诗画的形式在丽江上演,将丽江所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同一时空下展现给中外游客,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同时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由此引发了悖论,改编加工过的舞台艺术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文化艺术的“原生态”。本文拟运用符号学、诗意栖居、狂欢话语、接受美学等文艺理论对《丽水金沙》展开研究。第一章,《丽水金沙》内容概述及产生背景。对《丽水金沙》所蕴含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以“序”、“山”、“水”、“情”四个篇章进行详细介绍,指出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丽水金沙》所取得的商业成功与它所依托的文化土壤——丽江古城是分不开的,后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提供了文化空间。第二章,《丽水金沙》艺术风格读解。对《丽水金沙》所涵盖的原始文化艺术特征与改编后的舞台艺术进行对比,探寻改编后的艺术形式是否破坏了其文化艺术的“原真性”,是否把精髓丢掉。它赢得了市场和口碑,同时也遭遇了悖论,意义和价值究竟在哪。第三章,现代性经验美学视域下的《丽水金沙》。对《丽水金沙》的营销策略以及受众审美心理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丽水金沙》和丽江古城的商业火爆实则是大众文化背景下的狂欢。第四章,运用符号学、“诗意栖居”等文艺理论对《丽水金沙》进行多维解读,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释。结论:《丽水金沙》商业成功所引发的悖论对当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认知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面对这样一个现代化和传统之间相互利用、冲突,从而取得商业成功的例子,用文学理论来剖析其背后存在的深层次意义,对探讨如何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