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共情既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成分,也是促进其素养形成的重要动因。观点采择是影响教师共情的重要因素,相比于社会观点采择,视觉空间观点采择更易操纵。因此,本研究试图从视觉空间观点采择的角度着手,探讨观点采择影响教师共情的机制问题。纵观教师共情和观点采择的研究发现:视觉空间观点采择不仅具有与其他观点采择相同的成分“自我表征抑制”,也存在不同的成分“自我视空转换”;视觉空间观点采择可以通过“自我视空转换”促进共情。因此,视觉空间观点采择可能是影响教师共情的重要变量。然而,要在教师群体中进一步探讨视觉空间观点采择和共情的关系,仍然有以下问题有待解决。首先,判断左右空间位置的实验范式对于教师来说生态效度较低,难以直接运用在教师研究中;其次,已有研究未区分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不能确定所得结果的适用性;最后,已有研究无法确定视觉空间观点采择促进共情的结果是自我视空转换还是自我表征抑制的作用。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一探讨了视觉空间观点采择对共情的促进作用是否会体现在教师群体上以及视觉空间观点采择对共情的促进作用是否同时适用于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刺激位置,分为墙面和桌面两个水平。选取211名教师(年龄:21-55岁,M=37.03,SD=7.95;性别:男42,女169)。操纵刺激位置让教师产生或者不产生自我视空转换。同时,采用多维共情测验记录教师的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反应。结果发现,被试采择桌面刺激后的情感共情(M=6.48,SD=1.49)显著大于采择墙面刺激后(M=6.36,SD=1.47),t(200)=2.74,p<0.01,d=0.08。被试采择桌面刺激后的认知共情(M=0.72,SD=0.15)显著大于采择墙面刺激后(M=0.61,SD=0.16),t(200)=7.50,p<0.001,d=0.66。实验二分离了视觉空间观点采择的两个重要成分,探讨视觉空间观点采择影响共情的过程中,自我视空转换和自我表征抑制的作用。采用2刺激位置(墙面vs桌面)×2刺激类型(一致刺激vs不一致刺激)被试内设计。选取113名教师(年龄:24-56岁,M=36.18,SD=6.30;性别:男21,女92)。实验二增加了对刺激类型的操纵:被试采择一致刺激时自我表征抑制较低,采择不一致刺激时自我表征抑制较高。因变量的测量同实验一。结果发现,在情感共情反应上,刺激位置的主效应显著,F(1,96)=6.01,p<0.05,η_p~2=0.06。被试采择桌面刺激后的情绪评级(M=6.92,SD=1.20)显著高于采择墙面刺激后(M=6.80,SD=1.18)。刺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96)=61.83,p<0.001,η_p~2=0.39。被试采择不一致刺激后的情绪评级(M=7.07,SD=1.10)显著高于采择一致刺激后(M=6.65,SD=1.28)。在认知共情反应上,刺激位置的主效应显著,F(1,96)=10.74,p<0.01,η_p~2=0.10。被试采择桌面刺激后的情绪识别准确率(M=0.62,SD=0.11)显著低于采择墙面刺激后(M=0.67,SD=0.10)。刺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96)=4.18,p<0.05,η_p~2=0.04。被试采择不一致刺激后的情绪识别准确率(M=0.66,SD=0.09)显著高于采择墙面刺激后(M=0.63,SD=0.09)。刺激位置和刺激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96)=94.08,p<0.001,η_p~2=0.50。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当刺激类型不一致时,被试采择桌面刺激后的情绪识别准确率显著高于采择墙面刺激后(p<0.001);当刺激类型一致时,被试采择桌面刺激后的情绪识别准确率显著低于采择墙面刺激后(p<0.001)。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教师的视觉空间观点采择可以通过自我视空转换和自我表征抑制促进情感共情。(2)教师的视觉空间观点采择可以通过自我表征抑制促进认知共情,但只有在高自我表征抑制条件下,自我视空转换才能促进认知共情。(3)剥离了自我表征抑制的自我视空转换反而会削弱认知共情。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教师的视觉空间观点采择通过自我表征抑制和自我视空转换对共情产生影响,为由己及他共情模型和具身模拟论提供了实证依据。本研究的发现对采用观点采择进行教师共情干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