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调查跨界跨项女子冰球国家集训队运动伤病发病情况,分析其发病原因,给出伤病防治建议。研究内容:对2019年7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38名跨界跨项女子冰球国家集训队队员损伤发病率、运动损伤部、种类、类型分布及致伤因素、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运动伤病发生时间进行研究分析。38名运动员年龄为17.79±1.79岁、身高为166.09±5.27cm、体重为59.88±5.37kg、运动年限(冰球)为1.54±0.62年,其中有国家级健将运动员17名,国家一级运动员14名,未评级运动7名。研究结果:1)跨界跨项女子冰球国家集训队发病人数为34人,占全队总人数89.47%,总运动员日为5325天,总发病次数为161次,损伤发病率为30.23次/1000 AD,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损伤发病率无统计学意义(p=0.429)。急性损伤发病率高于慢性损伤发病率8.44次/1000 AD,运动损伤程度以轻度损伤为主,损伤发病率为27.61次/1000 AD,中度与重度损伤发病率分别为1.50次/1000 AD、1.13次/1000 AD。比赛期间损伤发病率高于训练期间损伤发病率13.81次/10.00 AE,有统计学意义(p=0.03),且训练期间的冰上训练、体能训练课损伤发病率对总损伤发病率有显著性影响关系(p<0.001),专项技术训练课损伤发病率对总损伤发病率无显著性影响关系(p=0.198);2)运动损伤部位达到16个,下肢区域、上肢区域、躯干部、头颈部发病占比分别为42.86%、31.06%、19.87%、6.21%。损伤高发部位为膝、腰背部、腕、踝、大腿(前侧/后侧)、肩部。伤病高发种类为髌腱炎、踝关节距腓韧带扭伤、腰肌劳损,主要损伤类型为拉伤、劳损、挫伤,致伤因素以过度训练、滑行受伤、对抗受伤、摔伤、热身不充分、撞伤、传接球受伤为主;3)当肌力测试的负荷角度为60 deg/s时,左膝与右膝屈肌峰值力矩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左膝与右膝伸肌峰值力矩没有统计学意义(p=0.143);左膝与右膝屈伸力矩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当肌力测试的负荷角度为180 deg/s时,左膝与右膝屈肌峰值力矩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左膝与右膝伸肌峰值力矩有统计学意义(p=0.024);左膝与右膝屈伸力矩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将膝关节等速肌力各项指标分别与总损伤发病率执行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4)2019年7月新增损伤发病数量101例,占损伤总数量62.73%,高于8、9、10、11、12月5个月新增损伤发病数量之和25.46%。8月份开始运动损伤发病次数趋势较为平稳,每月新增损伤发病数量均在15例以下。研究结论:1)跨界跨项女子冰球国家集训队损伤发病率与运动员不同运动水平无关,但与运动员所处训练阶段有关。运动损伤发病类型以不可控的急性损伤为主,损伤程度以可痊愈的轻度损伤为主。比赛期间损伤发病率主要以受到外力造成的急性损伤为主,冰上训练课与体能训练课是训练期间的主要发病时段;2)膝关节、腰背部、腕关节、踝关节、大腿(前侧/后侧)的主要伤病为髌腱炎、腰肌劳损、三角软骨盘错位、距腓韧带损伤、股四头肌与股后肌群拉伤,过度训练、滑行受伤、热身不充分是主要致伤因素;3)运动员双侧下肢肌力发展不平衡不是影响运动员损伤发病率的生物力学因素,但可能是右侧腿损伤病例高于左腿腿损伤病例的因素之一;4)驻队医务人员开展针对性的运动伤病防治工作是运动伤病发病数量急剧下降并处于平稳趋势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