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裂解-质谱微塑料检测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rdanfande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塑料,定义为尺寸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已成为全球重大环境问题。它可以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对生物及生态环境造成广泛的危害,甚至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纳塑料,定义为小于1μm的微塑料,其尺寸小、毒性大,可以进入人体的内循环,在细胞分子水平产生毒害,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也被单独研究。作为新兴的海洋污染物,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分布、迁移、来源、归趋和生态毒理等方面都需要深入研究,而建立准确、高效的检测技术与分析方法被认为是微塑料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工具。然而,传统的检测技术主要依靠光谱方法,在微塑料检测方面存在一些限制和不足,对纳塑料的分析无能为力。本课题建立了热裂解-质谱(Pyr-MS)技术,研制了便携式热裂解-质谱仪,开发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为微纳塑料的研究提供新工具和新方法;基于该技术及方法开展了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及源汇分析,开展输液瓶老化过程中微纳塑料的丰度评估研究,检验了技术的实用性,也为环境中微纳塑料的研究提供参考。(1)建立了Pyr-MS技术,为微塑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针对当前缺乏专用的微塑料热裂解器,开发了小型化、低功耗的电阻加热-热裂解器;针对纳塑料难以单独提取检测、需要痕量分析的特点,开发了电磁加热-热裂解器;通过热裂解器与小型质谱的过滤、分流等联用设计,微塑料的热解产物可以进入质谱直接分析,研制了便携式热裂解-质谱仪,实现微纳塑料的快速分析。该技术具有不受样品形貌、尺寸的限制,是光谱技术的有效补充。(2)基于开发的Pyr-MS技术,建立了微塑料定性定量方法,为微塑料研究提供了新方法。研究发现聚合物的特征离子的峰面积成比例(简称“指纹”),可以用于定性分析,通过对几种常见塑料的指纹分析,验证了指纹的可靠性;绘制了定量分析标准曲线,提供微纳塑料的质量统计信息,实现了微塑料的定性定量同时分析。通过实验发现基质干扰、紫外光老化、添加剂等因素对Pyr-MS的影响很小。基于开发的电磁加热-热裂解-质谱(Eh-Pyr-MS)装置,构建了纳塑料的分析方法,通过耐高温滤纸直接分析,解决了纳塑料的难以分离提取的问题,对NanoPS的检出限达到85.7ng。基于聚合物的指纹信息及定量标准曲线,建立了混合塑料分析方法,验证了Pyr-MS在混合塑料检测上的潜力。(3)基于开发的Pyr-MS装置和方法,开展了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鉴于当前沙滩微塑料浮选方法的不足,开发了基于辅助加热的磷酸氢二钠浮选方案,同时满足高密度、低成本、环境友好等要求,通过7种不同密度塑料在磷酸二氢钠和氯化钠溶液的回收率对比实验,磷酸二氢钠的回收效率更高。通过Pyr-MS装置和方法对收集的沙滩和近海表层海水的微塑料样品进行检测分析,通过和光谱鉴定及天平称量对比,检验了该技术在微塑料鉴定及质量评估的可靠性。对微塑料的形状、丰度、种类等特征分析,发现微塑料在沙滩中丰度达6665个/kg,表层海水中的丰度为5.9±3.5个/m3,污染水平较高、生态风险较大;研究证实了沿海养殖中大量使用的塑料渔具是威海近海微塑料的重要来源。(4)基于开发的Eh-Pyr-MS装置及方法,开展了老化注射液中的微纳塑料研究。建立了注射液中微纳塑料分析方法,通过Eh-Pyr-MS分析和显微镜观察,证实了注射液中的微纳塑料来自老化后的塑料瓶表面;构建了质量和数量两个维度的微纳塑料丰度评估模型,验证了该技术在微纳塑料分析的可靠性,为微纳塑料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参考。揭示了医用输液塑料制品由于存储不当等原因的可能造成微纳塑料污染的风险,急需得到重视。本论文建立的热裂解-质谱技术将为微塑料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工具,弥补光谱技术受到样品表面形貌等特征限制、难以检测纳塑料的不足。建立质量浓度的计量方法,是对当前数量计量方式的有效补充,为微纳塑料的计量提供新的评估手段。
其他文献
1930年营造学社成立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传统建筑文化核心区,至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相比之下,边疆地区的古代建筑文化研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至今已成为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的主要盲区。对于古代东北边疆区的黑龙江流域而言,受古建筑地面实例稀少、古文献缺失、历史文化背景复杂、自然气候苛刻等诸多地缘因素限制,其地域性营造特点的相关研究起步很晚,未形成系统性全面解读。由于地面实例和纸
超级电容器由于具有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充放电速度快、安全无污染等优点,已在储能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超级电容器低的能量密度限制了进一步应用前景。开发具有高容量新型的电极材料、组装高输出电压的混合超级电容器是提高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的主要途径。钴(Co)基电极材料具有高的理论容量、制备方法简易、多种价态等优点,已经成为超级电容器中最具有应用潜力的电极材料。然而,钴基材料也存在一些缺点,如较差的
无速度传感器感应电机驱动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海上石油钻井设备、港口起重、盾构机等战略性产业,并逐渐成为影响其性能和产业价值的关键技术。因此,研究高精度、强稳定性、强鲁棒性的无速度传感器感应电机驱动系统,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本文以无速度传感器感应电机系统为研究对象,从转速和定子电阻同步辨识、低速发电运行稳定性和定子电流零频穿越等方面出发,展开研究。论文具体内容如下:在低速轻载工况运行时,传统
研究物种间的捕食关系,有助于准确预测和估计捕食者和食饵的种群数量,这对于有害种群的防治以及濒危动物的保护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几类具时滞捕食者-食饵模型的动力学性质,如常值稳态解的局部稳定性、余维二分支的存在性及分支性质等,其中余维二分支包括双Hopf分支、Turing-Hopf分支等。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对一类带有同类相食的时滞扩散捕食者-食饵系统,其线性化系统的特征方程在参数临界点上
等离子体是一个复杂的多粒子系统,电磁波在等离子体的传输过程中会有很多具有研究意义的现象发生。近些年来,很多领域都涉及到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成为了等离子体、电磁传输领域的热点问题。在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电子起到了主要作用,而电子能量分布函数(Electron energy distribution function-EEDF)是描述等离子体的重要物理参量,它
随着当今世界无线电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子科技产品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量电磁波进入到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电磁污染和电磁干扰等一系列问题。为有效防治过量的电磁辐射,研究者致力于研发新型高效的电磁波吸收材料。本论文旨在探究分级结构的构筑和化学组分的调控对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制备了具有特殊分级结构的三维花状Ni微球(FNMs)、杨梅状Ni@C微球、碳纳米管包裹Ni@C微球(NC@NCNTs)和多腔室碳微
晚期垃圾渗滤液因其高氨氮、低可生化性以及成分复杂的水质特性,给渗滤液的生物处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开发高效且节能的晚期渗滤液生物处理工艺具有重要意义。厌氧氨氧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脱氮技术,具有低耗、高效等特性,能够实现晚期垃圾渗滤液自养脱氮。然而,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反应底物NO2-难以稳定获取,且理论上出水中有11%的TN以NO3-的形式存在,使得出水难以达标。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从厌氧氨氧化反
作为多金属氧酸盐化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多酸基过渡金属簇合物在催化、药学、磁学、电化学和光化学等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过渡金属的配位模式灵活,反应条件的细微变化就会导致整个体系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装,很难实现定向合成。针对上述问题,选择配位能力较强的无机磷酸和有机膦酸作为桥联配体,可以达到有效控制过渡金属簇合物结构和理化性质特别是磁性的目的。本论文主要研究多酸基锰簇,选择三缺位的Keggin型
稀土掺杂纳米晶是一类新型的借助稀土离子4f电子跃迁而产生荧光的无机纳米光学探针。稀土掺杂纳米晶具有光学稳定性强、无光漂白及光闪烁、发射波段窄、荧光寿命长等优良的光学性能,但同时存在因尺寸较大引起的长时间体内滞留而造成的较大毒性隐患、发光效率低、成像信号依赖于组织深度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在活体成像中的应用。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从具有低声子能量的六方相纳米晶入手,探究亚10 nm稀土纳米晶内核的普适性制
量子霍尔效应最早是在强磁场下的二维电子气中观测到的,其量子霍尔电导可以表示为ne2/h,其中n为整数。这一结果开创了直接测量基本常数的新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量子霍尔电导中的整数n可以表示为在布里渊区中所有占据态贝里曲率的积分,揭开了拓扑物质研究的序幕。拓扑物质是具有奇特拓扑性质的物态,其拓扑属性可以用拓扑不变量来刻画。由于拓扑物质其拓扑性质不受器件构型的影响,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因此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