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处于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的中国,城市化不断发展。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利益的同时,随之产生的问题如人口过密、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土地退化等“城市病”日益突现,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城市化过程不可避免地给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影响和改变着城市的生态环境水平。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相协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借鉴国内外关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长三角城市群的实际情况,从人口、空间、经济、生活四个方面选取13个城市化指标,从环境压力、环境状态和环境治理三个方面选取10个指标,建立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并根据指标体系,收集和整理长三角16个城市2002年至2010年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关指标数据,建立基于离差系数法的协调发展度综合评价分析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降维分析和计算,得出长三角16个城市的2002年至2010年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状况数值。在此基础上,运用GIS制图技术,在地图上反映出长三角城市群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化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的变化。并对长三角城市群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不同年份的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变化以及差别的原因。长三角城市群的总体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协调发展的城市不断增多,协调发展的等级也不断提高。但是长三角城市群总体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还不高,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的协调。各个城市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水平的差距还相对较大,如何在保持生态环境的水平的前提下促进全方面的城市化,依然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从人口、空间、生活、经济这四个方面城市化具体地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从2002年到2010年城市化变化及其原因。人口城市化总体相对较慢且有逐渐趋缓的趋势。通过比对长三角城市群在2002年至2010年的总体人口、空间、经济和生活城市化情况,城市之间在人口城市化方面的差距有所减小。经济、空间和生活的城市化水平差距有所拉大。从环境压力、环境状态和环境治理这三个方面具体地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从2002年到2010年环境变化及其原因。而生态环境方面,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状态、生态环境治理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其中生态环境治理水平随着不同的年份呈现较大的波动。从城市化和生态环境这两大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措施。在城市化方面包括优化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布局,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优化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长三角内部合作协调机制等建议。在长三角城市群的环境发展方面,提出在城市规划中更多地考虑生态因素,重视城市的生态本底建设,加强对环境的监督与综合调控,发展绿色环保技术和材料,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促进公众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