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公园绿地大量种植板根乔木,板根乔木树干基部周边的土壤常有板根长出地面,散布在树干周边的土壤表面。这一区域的地被植物长势差异较大,整体景观效果较差,常有缺株现象,影响植物群落的观赏价值和园林美学水平。为此,希望通过本研究,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提高广州公园绿地的板根区地被植物景观和整体景观的园林美学价值。本研究是探索广州公园绿地板根区地被植物营建方法。研究借助前人在板根和地被植物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地被植物的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通过调查广州6个公园绿地的板根乔木和板根区地被植物的种类,对399个地被植物样方进行定点观察,设计试验评估地被植物的生存状况,以及结合园林美学要求等方面,综合得到地被植物在板根区的营建方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调查结果显示,板根乔木有410株,共40种,隶属23科,发现较集中在桑科(43.17%)和桃金娘科(13.17%)。广州公园绿地的板根乔木表现出板根现象,既有乔木具板根的生物学特征的先天因素,也有乔木不具板根但受不利立地条件影响形成板根的后天因素。地被植物共有20科33种,其中花叶鸭脚木(Schefflera odorata cv.variegata)和蜘蛛兰(Hymenocallis littoralis)最为常用,频度为9.76%。两种最常用的地被植物均为广州公园绿地运用的阴性地被植物典型。除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外的32种地被植物均具有较强耐阴能力。(2)研究显示,地被植物的覆盖效果与地被植物的叶型级别、繁殖方式等生物学特征密切相关。花叶良姜(Alpinia zerumbet‘Variegata’)、龟背竹(Monstera deliciosa)等19种覆盖效果合格或以上的种类中有10种植物为大型叶或巨型叶地被植物,覆盖效果良好或以上的5种植物均为大型叶或巨型叶植物,大型叶或巨型叶地被植物覆盖效果较好;吊竹梅(Zebrina pendula)、假蒟(Piper sarmentosum)等6种草质藤本植物仅有三裂叶蟛蜞菊覆盖效果不合格,草质藤本和具有匍匐茎的地被植物也在覆盖效果方面更有优势;不具匍匐茎的带状叶地被植物需要通过密植达到较佳的覆盖效果。(3)板根区的生态因子具有光照强度较弱,时间较短,湿度较高的特点,需要以“适地适树”的原则选定板根区地被植物的种类。同时需要注意地被植物与板根乔木对生态因子的需求差异不能过大,避免顾此失彼。(4)板根乔木所在的园林形式关系到板根区地被植物的配置方式,平树池、高树池、孤植乔木、群植乔木的板根区以及围绕板根营造特色景观等园林形式中的板根区地被植物配置各有其特殊性,需要对板根乔木在绿地中的景观角色进行分析,让地被植物服从于其需求。(5)板根区地被植物配置的园林美学内涵是广州“花城”美称的重要表现,广州公园绿地大量运用观叶或观花地被植物作为板根区地被植物,有花叶良姜、花叶鸭脚木等12种为彩叶地被植物,频度为44.61%;有艳芦莉(Ruellia elegans)、巴西鸢尾(Neomarica gracilis)等9种为观花地被植物,频度为28.82%。营建工作中需要着重对地被植物的色彩、体量、外形和质地着重考量。此外,论文还对苔藓和其他附生植物在板根区的应用前景、工程措施应用前景和非生物覆盖物应用方式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