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乐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它在阐述音乐问题的过程中力求把自己的音乐思想建立在一定的哲学理论上,从而提出了颇具特色的音乐哲学思想。
《乐记》研究中,学者们就《乐记》一书的性质、时代、作者,《乐记》中所体现的哲学、音乐思想、美学思想等问题展开了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在时代和作者问题上,虽然古今学者认识不一,但其内容是对先秦时期儒家乐论思想的阐述和总结,应当是没有异议的。《乐记》哲学思想研究中争论比较多的是哲学思想的性质问题,争论焦点在它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近年来研究者则侧重于《乐记》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和思想展开研究,而不再关心哲学思想的性质问题。但关于哲学思想性质问题的讨论触及了《乐记》思想理论中的哲学话题,说明《乐记》中有许多形而上的思想认识,需要认真研究。
“乐”是《乐记》音乐理论和音乐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它有音乐之“乐”(音yu色),礼乐之“乐”(音yue)和快乐之“乐”(音le,通“悦”)等多种含义。《乐记》的作者利用乐的二层含义来阐释其音乐理论和哲学思想的。
《乐记》提出“音由心生,感于物而动”、“乐者,天地之和”、“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人生而静,天之性”、“人化物……灭天理而穷人欲”、“大民有血气心知之性”、“穷本知变,乐之情”等具有哲学意义的观点。这些哲学观点不仅丰富了儒家音乐理论的思想内容,而且成为其音乐思想的理论基础。
《乐记》“音由心牛,感于物而动”的音乐发生论,关于音乐产生和实现过程的理论触及了哲学上关于丰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乐记》提出礼乐相节、礼乐相成的辨证观点,认为礼与乐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提出了“中和”之乐的音乐哲学思想,认为“乐”的本质、特点、功能、作用就是和谐。“和乐”是宇宙和谐秩序的体现。“中和”还体现在它的以“道”治“欲”以致“中和”的理欲理论中。它把“以类相动”观点引入了音乐理论,并使之成为音乐思想的形而上的依据。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乐记》在闸述音乐问题的过程中并没有就事论事、就音乐谈音乐,而是力图对音乐问题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论思考,力求把自己的音乐思想建立在一定的哲学理论上。因而其思想的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围,它不仅对中国音乐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以后的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和伦理精神塑造也都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