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斗熊舞”的传承价值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zhongcan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祖国的北方有着这样一个民族,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兴安岭这片绿树成荫、山水交流的净土之上,这片土地是他们的生命的源泉,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这样一个具有“原生态”之称的少数民族就是鄂伦春族。“鄂伦春”一词有多种解释,可译为“住在山岭上的人们”和“兴安岭之王”。鄂伦春族在历史上分布地区极为广阔,从北面外兴安岭起南面至黑龙江,西面贝加尔湖起至东面库页岛。因地域的原因,大兴安岭成为了他们时代生存的家园,上山打猎、下河捕鱼成为他们无需选择的生存方式,他们以这样的方式生活,已成为鄂伦春族的一个标志,因此被称为“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作为六小民族之一的鄂伦春族,在茂密的原始森林,艰苦的生存环境中练就了粗犷、勇敢、坚韧的性格特点,因此又被成为“兴安岭之王”。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生存方式,成就了他们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他们所居住的“仙人柱”,蕴含着并不落伍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存理念,将鄂伦春族独具特色的人文色彩表现了出来,充分的反映了鄂伦春族适应和改造利用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而鄂伦春族的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则反映了鄂伦春先民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渔猎社会的原始遗风。作为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身上所带有的所谓的“民族标志”成为该名族珍贵的民族文化,他们将生活方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艺术”为载体代代相传。但如今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使之这个民族文化依托的土壤随之消失,鄂伦春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冲击与吞噬。舞蹈作为一个艺术载体,它以肢体的形式更直观再现的记录着时代文化的变迁与发展。鄂伦春族舞蹈在该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鄂伦春族舞蹈大致可分为,图腾崇拜、宗教祭祀、狩猎采集、民间歌舞和寓言类舞蹈等舞蹈类。然而在如今图腾崇拜、狩猎习俗已渐渐从鄂伦春族人意识中淡出,但对于鄂伦春人来说,图腾崇拜作为鄂伦春族早期的一种意识形态领域中对人类把握自我和自然以及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是鄂伦春族对自然现象寻找的一种解脱的方式来它表达着他们希望与自然共生的意志和力量,形象地记录了人类童年时代心灵发展的轨迹。狩猎文化在如今的鄂伦春族中还存留着这样的生活方式,不过已不再是早期鄂伦春人所依赖的生活方式。狩猎文化对于鄂伦春族人来说这是他们祖先最原始的生存方式,也是他们勇敢、豪放性格的来源。本文就是以图腾崇拜类中的“斗熊舞”为主,将鄂伦春族即将消失的图腾和狩猎文化以舞蹈的形式用文字记录下来,为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不可缺少的民族瑰宝提供更为丰富资料和补充。
其他文献
在当今世界,服务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我们国计民生,其发展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服务业的地位与作用
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其中向外辐射的红外光有很强的温度效应,因此可以通过测定辐射光的光强来判定物体的温度,该方法称为辐射测温法。传统的
通过对五、九、十一年级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创造力进行测量,考察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的创造力表现。结果表明:家境优越的学生比家境贫困的学生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创造力,这
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是党中央、国务院启动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本论文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
全球变化等大尺度时空变化过程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已远远超越以往斑块水平的生态系统研究,需要在理论、方法以及技术上有较大突破,从斑块水平生态系统研究成果拓展到景观、区域
目的:观察健脾益肾法治疗特发性矮小患儿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评价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价值,丰富中医治疗学内容。方法:60例(2010年9月~2011年12月)病例均来自江苏省中医
20世纪世纪80年代以来的民艺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特征,本文围绕着这一时期民艺研究的主导方向,从中选取了部分代表性的、能够体现本阶段民艺研究特点与趋向的理论内容进行分类、
我国海域资源辽阔,但是使用效率不高,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众多问题,市场化配置资源是海域公共资源管理的必然趋势。国内学者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即国家明确界定产权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为2020年后的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中,相对贫困标准的研究和确定,是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基础和前提。借鉴包
檃括词是宋词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样式,它不仅丰富了宋词的创作,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文人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对于两宋檃括词的研究可以促使我们加深对宋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