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祖国的北方有着这样一个民族,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兴安岭这片绿树成荫、山水交流的净土之上,这片土地是他们的生命的源泉,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这样一个具有“原生态”之称的少数民族就是鄂伦春族。“鄂伦春”一词有多种解释,可译为“住在山岭上的人们”和“兴安岭之王”。鄂伦春族在历史上分布地区极为广阔,从北面外兴安岭起南面至黑龙江,西面贝加尔湖起至东面库页岛。因地域的原因,大兴安岭成为了他们时代生存的家园,上山打猎、下河捕鱼成为他们无需选择的生存方式,他们以这样的方式生活,已成为鄂伦春族的一个标志,因此被称为“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作为六小民族之一的鄂伦春族,在茂密的原始森林,艰苦的生存环境中练就了粗犷、勇敢、坚韧的性格特点,因此又被成为“兴安岭之王”。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生存方式,成就了他们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他们所居住的“仙人柱”,蕴含着并不落伍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存理念,将鄂伦春族独具特色的人文色彩表现了出来,充分的反映了鄂伦春族适应和改造利用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而鄂伦春族的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则反映了鄂伦春先民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渔猎社会的原始遗风。作为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身上所带有的所谓的“民族标志”成为该名族珍贵的民族文化,他们将生活方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艺术”为载体代代相传。但如今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使之这个民族文化依托的土壤随之消失,鄂伦春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冲击与吞噬。舞蹈作为一个艺术载体,它以肢体的形式更直观再现的记录着时代文化的变迁与发展。鄂伦春族舞蹈在该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鄂伦春族舞蹈大致可分为,图腾崇拜、宗教祭祀、狩猎采集、民间歌舞和寓言类舞蹈等舞蹈类。然而在如今图腾崇拜、狩猎习俗已渐渐从鄂伦春族人意识中淡出,但对于鄂伦春人来说,图腾崇拜作为鄂伦春族早期的一种意识形态领域中对人类把握自我和自然以及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是鄂伦春族对自然现象寻找的一种解脱的方式来它表达着他们希望与自然共生的意志和力量,形象地记录了人类童年时代心灵发展的轨迹。狩猎文化在如今的鄂伦春族中还存留着这样的生活方式,不过已不再是早期鄂伦春人所依赖的生活方式。狩猎文化对于鄂伦春族人来说这是他们祖先最原始的生存方式,也是他们勇敢、豪放性格的来源。本文就是以图腾崇拜类中的“斗熊舞”为主,将鄂伦春族即将消失的图腾和狩猎文化以舞蹈的形式用文字记录下来,为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不可缺少的民族瑰宝提供更为丰富资料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