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儿童矫形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疾病的发病率在地区间和种族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白种人发病率最高、黑种人发病率最低,黄种人发病率介于两者之间。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可达5‰,在国外发病率为2-50‰不等,男女之间的比例约为1:4.75。发病率的差异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影响和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DDH由于发育异常,往往会出现髋臼解剖结构和股骨近端两方面的异常,按照严重程度可以分别表现为髋臼发育不良、半脱位或脱位,导致髋关节功能障碍。DDH的发病机制目前并不明确,多数文献显示与基因突变有关。如果不给与及时治疗,任由其发展,患儿的髋部畸形会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加重,最终导致髋部甚至下肢的疼痛、活动障碍以及步态异常,最终会严重影响患儿的下肢功能,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DDH如果能够在早期进行保守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是由于地域、习俗、家庭、经济原因等往往有一部分患儿不能早期确诊及治疗,也有一些患儿虽诊断明确,但经过不正规的保守治疗最终失败,导致最后仍需要手术切开复位截骨治疗。所以DDH一旦确诊应尽早给予治疗,尽可能提高保守治疗的成功率,避免开放手术。DDH治疗方法众多,不同年龄、不同类型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的评估更是错综复杂。大体上分为闭合复位保守治疗和开放复位手术治疗两种。开放复位手术治疗主要针对大于18个月的患儿,多数患儿脱位的髋关节在手术治疗后虽然得以完全复位,但由于患儿自身存在的骨关节系统发育异常、手术引起的骨关节和神经肌肉创伤以及术后长时间的石膏固定、关节制动、疤痕挛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患儿常常会遗留髋关节僵硬、功能障碍等后遗症,甚至导致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活动异常,最终导致患儿行走及其他日常活动的异常。步态分析(gait analysis)是一种运用运动学和生物力学手段,对步行规律进行研究总结的检查方法。利用步态分析,可以揭示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而用于指导制定手术方案、术后效果评估以及指导康复治疗等。有学者对DDH患儿手术前、后进行三维步态分析,发现手术后患儿出现了患侧髋关节位置降低并且屈曲活动度减小,并且骨盆位置降低且前倾角度不足,这可能与手术以后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疤痕挛缩,健侧出现过度代偿,股骨旋转并且短缩截骨有关系。不断优化和改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估体系是当今国际、国内儿童骨科临床和科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课题之一。本研究主要是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术前、术后的步态参数,与正常同龄儿童对比,总结其步态特征,评估DDH患儿手术后步态是否异常,以及异常的特点及程度,为评估手术效果提供客观依据,以期能更好的促进循证医学在儿童矫形外科的应用。目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术前、术后的步态参数,与正常同龄儿童对比,总结其步态特征,评估DDH患儿手术后步态是否异常,以及异常的特点及程度,为传统方法评估手术效果提供有效补充,为评估手术效果提供客观依据,以期能更好的促进循证医学在儿童矫形外科的应用。方法1.实验组:选择我院骨科病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单侧发病DDH患者20例;正常对照组:选取20名与实验组同年龄段的体检健康的正常儿童作为对照。分别对对照组和实验组DDH患者进行步态分析,且对实验组DDH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进行步态分析。手术前、后对DDH患者进行常规的体格检查、步态观察以及影像学检查,分别应用Mckay评分法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用Severin评分进行影像学评估。2.采用英国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对正常儿童以及实验组DDH患儿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进行步态分析检查,记录相关数据。应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描述手术前、后患儿步态特征。结果1.实验组DDH患儿与对照组正常儿童一般资料比较:在年龄、体重、身高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组入组患儿为20例,术后6个月随访20例,术后12个月随访16例,有4例失随访,失随访率为20%。3.DDH患儿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变化:按照Mc Kay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术后6个月优良率95%;术后12个月优良率94%。4.DDH患儿手术前、后影像学改变:按照影像学Severin评分标准,术后6个月优良率100%;术后12个月优良率100%;手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术后髋关节功能良好,疗效确切,手术后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再脱位、缺血性坏死。5.DDH患儿手术前与正常儿童进行步态参数比较:术前患侧步长(0.48±0.03)m,正常儿童(0.52±0.03)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步宽(13.35±0.96)cm,正常儿童(9.83±0.5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步频(105.00±3.95)steps/min,正常儿童(105.85±3.94)steps/min,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步速(0.86±0.06)m/s,正常儿童(0.92±0.0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侧足偏角(12.67±1.47)°,正常儿童(8.06±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DDH患儿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步长增大、步宽减小、步速增大、足偏角减小、步频无明显变化(p>0.05);DDH患儿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步长增大、步宽减小、步速增大、足偏角减小、步频无明显变化(p>0.05);DDH患儿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步长增大、步宽减小、足偏角减小、步速和步频无明显变化(p>0.05)。7.DDH患儿术后6个月与术前运动学参数比较:髋关节屈曲角度:术后6个月(17.15±1.17)°,术前(15.96±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伸直角度:术后6个月(4.98±0.47)°,术前(4.47±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活动度:术后6个月(22.12±1.34)°,术前(20.43±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屈曲角度:术后6个月(52.42±2.10)°,术前(50.57±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背伸角度:术后6个月(7.52±1.06)°,术前(6.41±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跖屈角度:术后6个月(14.04±1.44)°,术前(11.75±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活动度:术后6个月(21.56±1.87)°,术前(18.16±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DDH患儿术后12个月与术前运动学参数比较:术后12个月髋关节屈曲角度、伸直角度、髋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屈曲角度、踝关节背伸角度、踝关节跖屈角度、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H患儿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髋关节屈曲角度、伸直角度、髋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屈曲角度、踝关节背伸角度、踝关节跖屈角度、踝关节活动度均较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DH患儿手术后在Mc Kay功能评分及Severin影像学评分方面均获得明显改善,两方面评分的优良率均得到显著提高。其中几项影像学指标:髋臼指数、前倾角、股骨颈颈干角均较术前明显减小,中心边缘角恢复到正常范围。手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术后髋关节功能良好,疗效确切,手术后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再脱位、缺血性坏死。但术后12个月和术后6个月相比,影像学指标无明显改善。2.DDH患儿术前与正常儿童比较:步长减小、步宽增大、步速减小、足偏角增大;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步长增大、步宽减小、步速增大、足偏角减小,这些时间-空间参数在术后均较术前改善,更接近于正常儿童,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善更明显。3.DDH患儿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与术前运动学参数比较:术后髋关节屈曲角度、伸直角度、髋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屈曲角度、踝关节背伸角度、踝关节跖屈角度、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增大,提示各关节功能改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关节功能改善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