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研究

来源 :西华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oneknow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被弱化、边缘化的现象严重。学校教育多着重在“智育”:学校过度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一切向分数看齐。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难以得到劳动技能的锻炼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弱化。学校劳动教育的缺失,使得许多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需要一批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学校劳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界和思想界有着卓越贡献,他思考了许多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陶行知先生的劳动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学校的劳动教育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劳动教育情况不容乐观的现状,本文运用了文献法和历史研究法。一方面通过搜集、整理陶行知先生有关教育的相关著作、文章等,提取、归纳得到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另一方面,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给我国学校劳动教育提供一些有可行性的建议。首先,本文通过历史研究法,对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形成基础和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发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西方文化和陶行知先生高尚的精神追求是其劳动教育思想的形成基础。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经历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始”、“行知行”这三个发展时期。其次,对劳动教育思想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得出劳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手脑结合”的人。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含有生活知识技能教育、农业生产教育、社会公益劳动教育。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手工活动、学校开办工厂等途径来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施,并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运用了教学做合一、集体教育、“艺友制”这些教育方法。通过对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内涵的挖掘,得出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具有生活化、大众化、中国化、终身化的特征。反思当前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出现的问题,发现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实践有着诸多启示。这告诉我们要从多个途径开展劳动教育,并且大力传扬劳动精神,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同时重视家庭劳动教育,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合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我国2016年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7年版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提出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以及公共参与,其中公共参与素养是公民参与社会必备的素养之一。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所以对初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研究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学生成为合格公民。因此,对于初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
晚清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乡村平静的格局。中国乃至中国乡村在西方列强的暴力入侵和剥削下以被迫的方式卷入到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传统乡村如何应对现代化转型成为近代中国的核心问题。在此背景下,20世纪20-30年代,国内自发兴起了“救济乡村,振兴农村”的大规模的乡村建设运动,旨在通过对乡村实施救济与振兴,最终实现对国家的救济与复兴。此次运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杰出人物便是晏阳初、卢作孚、梁漱溟,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数量占国家总人口数的近一半,农民的发展关乎整个国家的进步。所以说,农民的道德水平对于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道德水平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当下中国农村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转型的时期,但由于农民的道德建设水平的相对落后,在农村社会中形成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而农民也迫切希望能够改变当前的现状,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来化解当前面临的许多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农民的道德建设不仅对于公民的道德建设
一个国家治理体系的选择不仅应该考虑当下的基本情况,也应该考虑历史的传承。对于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中国来说,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尤为重要。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中国自传统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农耕传统与农耕文明长期积淀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基因中,而小农经济与家户制度是农业文明的基础和支撑。因此,为了走好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必须处理好家户传统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本文主要围绕乡村治理中的家户传统
县级政权作为国家政权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国家政权的“缩影”。县级政权协调、高效运作有利于国家政策的下达和民意的上传,其功能的发挥对于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提出“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再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一大特点。区域认知能力是学生分析、理解地理过程,掌握地理规律和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维素质与能力。培养区域认知能力既体现了学科的育人价值,又落实了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GIS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一种具有强大功能的现代信息技术,也是一种可用于地理教学的有用工具,但是中国关于GIS在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较少。基于以上背景,文章以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高考对区域认知能力的考查、
生命绚烂多彩,但现实中自杀、他杀等现象屡见不鲜,人们不由地要问:该怎样发挥教育应有的作用?生命教育因人们的反思逐渐诞生。《道德与法治》一课虽然是学校生命教育的主要实施课程,但该类学科的课因其特点而具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容易忽视对生命教育的真正价值。本文通过深入地探究国内外各个国家和地区生命教育实际施行的情况,在进行实践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成效,分析了影响其
思想政治课要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关键在于把思想政治课建成学生真心认同与喜欢的学科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向思政教师提出要构建具有亲和力的思政课,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在提高自身亲和力的基础上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虽然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但存在高与低的差距。那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培养自身的亲和力,就要立足于用真理的魅力号召学生,扎实过硬的教学本领影响学生,深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情真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的深入演进,新课改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改革项目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从根本上来讲,课程改革的动因在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地快速更新,“全国一书”、“万人一面”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新课改的重点聚焦在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及评价等一系列教育教学质量考察的关键环节。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之上发现,课堂教学脱离目标甚至无目标的情况时有发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的新教育理念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初中阶段德育性质的关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治观念、国家意识、政治认同,增进学生国际理解及人生价值的实现,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激发兴趣、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核心素养的培育,是《道德与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