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南地区北衔秦岭,与关中相望;南依巴山,与四川、重庆、湖北相邻;西接甘肃、四川;东连河南、湖北。地形复杂,河流纵横、沟渠交错,人们为了生产、交通、商旅往来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此过程中留下了各类文献记录,其中碑刻摩崖是这些记录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宝贵的实物资料。截至目前,实际调查统计出来的陕南交通碑刻共有69方,其中汉中市18方、安康市46方、商洛市5方。内容包括了道路、津渡、桥梁、法规、告示、义渡等类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碑刻既有官方修造又有民间修造。修造原因有叙事、颂德和传承美德的需要、也有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还有交通发展需要等共同促使了陕南交通碑刻的建造。陕南碑刻数量较多、数目不清;保存欠缺、损坏严重;管理不善、利用不足等现状。保护工作责任重大,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碑刻实物本身的保护,另一方面更应该加强对碑刻文字的保护工作。陕南交通碑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史料价值,同时不乏书法艺术价值,对于我们考究历史、存史资政、开拓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研究古代陕南交通的兴衰、陕南与关中关系,陕南、陕西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地理地貌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资料参考价值;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认识陕南、开发陕南、振兴陕南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而使人们认识到陕南交通碑刻的价值,渴望有关部门做好对碑刻的保护工作并能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