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城镇化的迅猛发展,我国农村教育也在迅速与城镇接轨。2001年5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此后,全国开始了大范围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大量撤并农村规模过小、条件过差的学校,使农村学生集中到部分城镇学校。这一政策的持续大范围实行使农村学校急剧减少,而这一事实直接关系着农村学生和家长的生活和选择。面对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以及教育制度的改革和调整,作为学生直接负责人的农村家长做出了陪读的行动选择。那么农村家长陪读的现状如何?大范围的陪读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本研究以山西省G市H校的农村陪读家长为例,通过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全面呈现农村家长陪读的实现过程,探讨农村家长陪读的具体动因,以及这一现象产生的社会结构性原因。 研究表明:(1)农村家长陪读缘起于追求城镇优质的教育资源,以为子女提供更放心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使其获得更高的教育成就为利益导向;陪读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利益,决定陪读既是出于教育投资和回报的理性决策,又是家长的价值选择,家庭成员之间经过任务协调之后决定派某一家庭成员到城镇陪读;一定的经济收入为陪读提供物质保障,社会关系资源的运用则帮助陪读家长在为子女选学校、选班级、以及租房等方面获得丰富和有价值的信息,这些共同促使农村家长陪读的实现。(2)农村家长陪读现象是在城乡教育资源存在差距的背景下,个体和社会结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从家长个体层面看,其陪读的动因首先是强烈的责任感使农村家长出于对孩子上学安全和照顾的需要而陪读;其次,家长个人的生命经历和崇文重教的乡村传统使家长对子女保有较高的教育期望,驱使其为子女提供优越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提高子女的教育成就选择了进城陪读;最后,农村家长受到事实上或想象中的陪读群体压力的影响而产生一种从众心理,从而陪读。(3)从我国当前的教育情境出发分析农村家长陪读现象的社会结构性原因:首先,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和教育制度的差异导致城乡教育不平等,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和城镇优质教育资源的吸引促使农村家长陪读。其次,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忽略当地的教育条件、人文传统等实际情况,使农村居民的子女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困境,家长受益与受困的冲突与政策推行的“大传统”与乡村社会的“小传统”的矛盾,共同诱发了农村家长陪读。再次,单一的人才筛选机制和封闭的社会流动机制使农村家长将子女的教育作为实现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从而刺激他们陪读;最后,农村家长陪读还受到崇尚教育和学历、“教育改变命运”的社会心态的推动。 在我国农村教育城镇化的背景下和注重亲情伦理的文化传统中,为了给孩子提供更优越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部分农村家长选择了陪读,陪读现象大范围出现。然而,农村陪读家长之间,陪读家长与未陪读家长之间由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积累的不同而发生分化,致使家长陪读又导致社会不公平加剧,农村家长陪读问题需要在社会整体进程中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