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以及饮食习惯,造成了糖尿病和肥胖等慢性疾病的流行。传统的甜味剂蔗糖会使得机体的脂肪生成量以及分泌的胰岛素原量变大,因此急需被取代。D-阿洛酮糖作为一种新型的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70%,但能量只有蔗糖的0.3%,因此可作为蔗糖的完美替代物。本文旨在探讨D-阿洛酮糖对Wistar大鼠血糖调节和脂质代谢的影响,对D-阿洛酮糖的市场应用具有极重要的意义。首先,研究D-阿洛酮糖对血糖调节的影响。将40只4周龄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控制组、葡萄糖组、果糖组、阿洛酮糖组以及纤维素组。实验期间,采用定点投食的方法,喂养7周后进行大鼠昼夜血糖变化以及口服糖耐量实验。8周后,分餐前餐后处死大鼠,对血糖、胰岛素、糖原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控制组相比,D-阿洛酮糖组大鼠的体重增量减少了13.4%。另外D-阿洛酮糖还可以降低大鼠24小时内的血糖浓度,提高口服糖耐量。餐前餐后的数据表明,D-阿洛酮糖能够抑制餐后血糖上升,提高胰岛素水平以及肝糖原的量,但对肌糖原以及血清中的糖化血清蛋白无显著影响。与控制组相比,D-阿洛酮糖组大鼠的餐前餐后血糖浓度及肝糖原含量有显著性变化:餐前血糖浓度降低了5.6%,餐后血糖则降低了5.8%;餐前肝糖原含量增加了28.2%,餐后肝糖原含量则增加了39.3%。其次,研究D-阿洛酮糖对脂代谢的影响。将25只4周龄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控制组、葡萄糖组、果糖组、阿洛酮糖组以及纤维素组。喂养4周后将大鼠处死,对大鼠体重、腹部脂肪及各器官重量,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脂代谢相关酶的活性进行测定,同时将其肝脏和脂肪制作成病理学切片进行分析。采用RT-PCR分析Wistar大鼠肝脏中ACCα、FAS、HSL、AMPKα2、PPARα以及SREBP-1c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控制组相比,D-阿洛酮糖组大鼠的体重增量减少了20.8%,腹周脂和睾周脂减少了53.8%和49.3%;血液中TG、LDL-C和FFA的浓度分别降低了41.5%、34.5%和51.1%;血清和肝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物酶(CAT)含量升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得到提高;血清与肝脏中的琥珀酸脱氢酶(SDH)以及肝脏中的肝脂肪酶(HL)浓度升高,机体的脂肪代谢速度加快;肝脏与脂肪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D-阿洛酮糖能够改善高糖膳食所引起的肝细胞损伤状况,降低肝脏脂肪的沉积,减小脂肪细胞的大小;肝脏中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D-阿洛酮糖可以抑制大鼠肝脏中ACCα、FAS和SREBP-1c基因的表达,并促进AMPK2α,HSL和PPARα基因的转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