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主体之一,它不仅是全球物质与能量循环中的重要媒介,而且在调节全球碳平衡、削减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直接反映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来固定大气中CO2的能力,它是理解地表碳循环过程不可或缺的生态指标,是目前全球碳循环及碳平衡研究的前沿科学研究热点之一。西藏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河流发源地,而且是世界范围内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高原生态系统之一,对其植被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的研究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生态价值。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估算模型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充分考虑研究区植被覆盖及其气候特征,以气象观测数据和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遥感数据为数据源,改进传统的CASA模型。基于改进的CASA模型模拟出2001-2012年间西藏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Absorbe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Radiation, APAR)及西藏典型植被实际光能利用率ε,实现了该区2001-2012年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遥感估算;深入分析植被NPP与主要气候因子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变化趋势,探究过去12年间我国气候敏感区域植被系统NPP与光合有效辐射、气温、降水等主要气候因子的时空相关性;利用时滞互相关分析法,对西藏陆地植被系统NPP对气候变化的滞后响应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2001-2012年西藏地区年均植被NPP整体呈增加的趋势。年平均值为134gCm-2a-1,变化范围为118-145gCm-2a-1。同时植被NPP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其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11.7gCm-2month-1与1.6gCm-2month-1。NPP在干燥寒冷的冬季到达最小值,NPP自春季开始升高,在7月到达最大值,然后逐渐回落在1月到达最小值。西藏NPP空间分布与其植被类型分布紧密相关,呈现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自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的分布特征。(2)不同类型植被NPP存在明显差异。常绿阔叶植被NPP年均值最高,处于988.6-1214.7gCm-2a-1,高于西藏植被系统NPP年均值177gCm-2a-1的5-7倍,其他植被NPP年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常绿针叶植被、落叶针叶植被、落叶阔叶植被,一年生阔叶和草地植被NPP年均值最低。(3)2001-2012年间西藏地区主要气候因子有如下变化特征:光合有效辐射呈微弱的增加趋势,年均光合有效辐射为40.21molm-2d-1,光合有效辐射表现出自西北向东南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气温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年平均气温为5.21℃,年均气温表现出自西北向东南依次升高的空间分布特征;降水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年均降水量为463mm,年均降水量从空间上表现出不均匀的分布特征。(4)西藏大部分植被覆盖区年均NPP与光合有效辐射呈正相关,与降水及气温的相关系数则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通过分析植被NPP与气候因子的滞后相关性发现:光合有效辐射立即作用于植被生长,且滞后效应持续一个月;气温对植物生长产生的作用会滞后一个月,且滞后效应会持续两个月;降水对多数植被的生长产生的滞后效应持续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