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脊髓损伤分成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由于脊髓原发性损伤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控制性,所以目前的研究方向都是脊髓继发性损伤的病理过程及其相应对策。经过对脊髓损伤病理生理的大量研究,人们发现了中枢神经受损后的不利于神经再生的因素:存在生长抑制因子,缺乏足够的神经营养因子,以及炎症、免疫系统的反应等。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移植“架桥”的方法:细胞移植“架桥”可以提供一个适宜中枢神经细胞生长的基质平台,可以提供足够的营养因子以及增强中枢神经元的再生能力。尽管有多种细胞如嗅鞘细胞、雪旺细胞、成纤维细胞、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等被用于移植治疗脊髓损伤,但很遗憾到目前为止的实验表明没有一种细胞能完全恢复脊髓横断后功能丧失,同时它们还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缺乏稳定的供体细胞来源、需要解决机体的排斥反应。另外干细胞移植还涉及伦理法律问题、移植后的分化问题以及移植物致瘤性问题。最后他们都无法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无法满足突发事件和大规模救治的要求。为此,我们研究了羊膜上皮细胞并探索了它在神经移植中的价值。本研究分成四个部分: 一构建羊膜上皮细胞培养平台,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探索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分离、培养人羊膜上皮细胞。对人羊膜上皮细胞进行神经标志物(GFAP、MAP-2、Nestin)的免疫组化检测;观测HAECs 条件培养液对大鼠神经胶质细胞的影响;将HAECs 进行成年健康大鼠的体内移植实验,观察细胞存活和迁移情况。在本部分实验中,我们成功建立了羊膜上皮细胞培养平台;证实羊膜上皮细胞能表达神经特异性标志物和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能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移植到动物体内能较长时间存活并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本部分实验数据表明,HAECs 可以成为新的神经移植的种子细胞。二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观察大鼠在不同程度脊髓损伤下的病理变化、自发恢复过程以及最终恢复的程度,为正确评价移植疗效提供实验依据。对大鼠脊髓行全切、半切造成不同的损伤,用BBB 评分、窄木行走试验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用自主膀胱恢复时间、残余尿量、膀胱湿重、膀胱壁厚度评价大鼠膀胱功能的恢复;用Nissl 染色、Pal-Weigert 法染色观察脊髓损伤灶处的病理变化和有髓鞘纤维的改变。在本部分实验中,实验结束时三组BBB 评分:脊髓全切组(3.67±1.03)和脊髓半切组(19.4±0.89)、假手术组(21)差异显著(P﹤0.01),脊髓半切组和假手术组没明显差别(P>0.05);窄木行走试验:脊髓全切组(0)无法完成,脊髓半切组(0.8±0.27)和假手术组(2分)间的差异显著(P﹤0.01);自主膀胱恢复时间:脊髓全切组(7.3±1.0)比脊髓半切组(1.0)明显延长(P﹤0.01),假手术组当天都恢复了正常排尿;残余尿量:假手术组、脊髓半切组都能恢复正常膀胱的功能,无残余尿量。脊髓全切组大鼠的膀胱残余尿量在一周内逐渐升高,后逐渐下降,最终为4.25±0.84ml;膀胱湿重:脊髓全切组(0.79±0.18g)与脊髓半切组(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