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减贫的门槛效应研究

来源 :云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yuan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确保在2020年全面消除全国贫困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特别是农村贫困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社会进步。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政府将农村金融视为农村地区减贫工作的重要工具。基于此,政府多次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了改革。我国扶贫战略近年来有了较大的转变,由之前的救济式扶贫、参与式扶贫转变为多元化扶贫和精准扶贫,扶贫战略的转变就要求农村金融服务重点的转变。只有农村金融服务合理的适配政府新型扶贫战略,通过金融与政策的相互配合,才能更快更彻底的解决农村贫困现状。但现阶段农村金融体系仍存在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农村金融服务仍未完全覆盖农村人群和农村经济活动。所以,对农村金融的减贫机理和减贫效应进行研究,可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也可以推动中国扶贫战略的有效实施。本文首先从理论上系统研究了中国农村金融作用于农村贫困缓减的机制,结合农村金融发展与贫困缓减关系的相关理论,认为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于农村贫困减缓存在两方面的效应,一是通过对贫困人群直接信贷服务导致其脱离贫困水平的直接效应,二是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带来的涓滴效应和内部收入差异的缩小导致贫困人群生活水平的上升。然后在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沿革与需求、供给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中国农村金融对贫困减缓的效应及其特征,通过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二元结构与农村收入贫困和教育贫困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近些年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于农村贫困减缓存在着单门槛效应,门槛前后均对贫困有减缓作用,但门槛后的减缓效应远小于门槛前的减缓效应,并对本结论做出合理解释和分析。最后,就中国农村金融减贫的政策优化策略及其实现路径提出了相关建议。第一,建立竞争性农村金融体系;第二,提升农村金融体系创新能力;第三,加强农村正规金融对贫困人群服务能力;第四,健全农村金融保障机制;第五;增加贫困人群小额信贷产品供给;第六,推进农村正规、非正规金融之间衔接。
其他文献
针对汉语构词法理论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对汉语构词法的存在提出了怀疑。构词材料不论称为词素还是语素,不论对它们如何定义,在实践中都因词的难以确立而无法确立;用来划分
阐述了企业科技内刊的功能定位和特点,指出其在科技工作、评估企业技术实力、反映行业技术水平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情报价值。
客观事实表明,经济周期波动和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具有紧密的联系,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发现,在经济衰退期公司现金持有水平更高,民营公司的现金持有量要高于国有公司,上市公
以江苏省常州市商业网点规划为例,采用哈夫模型预测常州市和武进区两级商业中心的服务区及潜在顾客数。在下述三方面有所创新:(1)传统哈夫模型只适用于同级点状商业中心的市
“五行管理人格”的理论体系建构是发展本土管理人格理论的一种尝试。通过提取中国传统文化“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要素,对话西方管理职能的理论精髓,结合成中英“C理论”的易
对英、美、法、日、新五国规制改革的比较表明,发达国家放松规制主要表现为压缩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运动,规制理论的发展、技术革命和新制度安排是发达国家放松规
面对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锁定,我国零售业急需理论与实践的突破,而自主创新和国家价值链理论则为其提供了战略思路。在全球价值链竞争与产业升级中,我国自主创新构建零售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