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隶属阶层为切入点,运用人地关系理论和文史互证、比较、计量等研究方法,对唐代文化落后地域——岭南道地域文学进行探讨,对于影响文学主体——进士和文学载体——作品的岭南地域文化进行解剖,试图展示和部分揭示岭南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定位岭南进士群体的文学成就。“岭南”一词在唐代有三个概念,本文以《新唐书·地理志》所划定的岭南道地域为界限,研究岭南道及第进士及其文学创作。本文考订的唐代岭南进士数为35人。通过分析他们的历时分布,发现岭南进士数远远少于各道平均数,但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岭南进士及第与帝王的喜好有很大的关系。通过考察他们的空间分布,发现集中于岭南道的少数州县,多数的州县没有及第进士。这反映了唐代岭南经济文化发展的落后。岭南进士生成的不利因素主要有经济贫弱、教育落后、政策影响、路途遥远等四点。促进岭南进士生成的因素首先是家庭富裕,有很好的家族教育。其次,家庭位置处于交通要道。再次,游学的经历。岭南谪宦对岭南教育的影响很大;但对岭南进士的教育,家庭作用远大于谪宦和官府。岭南地域的位置和地形等地理环境对岭南文化产生了影响,这集中表现在民众的习性上。展现岭南先宋民众的习性,可以为唐代岭南进士性格的渊源提供探析的依据。岭南进士群体之间交往极少,主要是因为地域关系而形成一个群体,并呈现出群体性格特征。首先,最根本的特点是:古道儒雅。其次,生性耿直。其三,聪颖好学。其四,重视亲情伦理。其五,勤政清廉。这些性格特点和唐末岭南进士隐居人数的激增,都表明了他们是以儒家习性为主。岭南进士或长或短地生活在岭南地域,表现出了有岭南特色的性格。其一,孤寒的心态。其二,性情急躁。其三,阴柔不雄。其四,善于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岭南进士的身份和习性都发生了一些与时俱进的变化。首先,及第者的身份由官宦富豪子弟向一般富家子弟延伸。其次,传统儒家精神逐渐沦落。再次,个人才华由单一文才向多才多艺转变。岭南进士的诗文呈现出古朴清显的风格,这与他们古道儒雅的性格、孤寒的心态、急躁的性情以及岭南落后的经济文化环境、阻塞的交通、四季如春的气候、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有着因果的联系。随着有唐一代的时间推移,岭南进士诗歌在形式上七言诗的比重有所提高,在内容上对社会的不满逐渐加重。通过比较宋之问和张九龄的岭南诗歌,发现:在内容上,宋岭南诗对岭南地域风土的记载比张岭南诗要深广。在感情上,宋诗中的贬谪情感比张诗激烈;张诗的自忧之情比宋诗强烈。在艺术风格上,张岭南诗呈现古朴清显的特征,宋岭南诗则表现出新绮裱丽的格调。这些不同处,体现了张诗中的岭南地域文化因素。通过比较曹邺和邵谒诗歌,以及曹邺及第前后的诗歌,发现:曹邺和邵谒的诗歌特点,共同点多,不同处少;主体上都呈现出古朴清显的特色。孤寒自卑的情怀贯穿了曹邺及第前后的诗中,但七言诗和律诗在及第后显著增加。这些异同,体现了岭南地域文化和进士科举文化的双重影响因素。岭南进士的文章以张九龄公文为主,没有能体现出明显的共同风格,但是其内容和艺术风格表露了一些与岭南地域风气相关的因素。如内容上表现了岭南进士耿直的性格、忧患的心态、崇俭诫奢和兼容并蓄的思想、充沛丰盈的个人情感以及刚劲之风的缺失。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语言朴素,缺少藻饰;文风黜浮切实;少生动描述,多议论抒情;文境狭窄等具有岭南文化因素的特点。综上,唐代岭南进士的行为趋于保守,与典型的唐代进士形象有差距。诗歌气象总体上接近大历气象,与盛唐气象有差距。其作家、作品数量很少,在唐代文学史中影响也不大;但在岭南历史文化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