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大的一个成果就是在体制外实现民营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为中国经济腾飞做出巨大贡献的民营经济目前正面临着“两难境地”:一方面民营经济的发展在民间积累了大量的闲置资金急需寻找有效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面临融资瓶颈,缺乏金融部门尤其是银行的资金支持。面对这样的“两难境地”,国内的专家、学者提出以民营银行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途径,疏通民间资金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之间的联系,实现民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经过10多年的讨论,基本上已经达成发展民营银行的共识。但是,这种讨论大多将焦点集中在全国的层面上,没有具体化到某一个地区。本文将讨论的范围缩小到浙江,通过对浙江特殊省情的分析得出浙江可以优先发展民营银行的结论,并且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对民营银行的制度进行了设计。 本文首先在阐释非均衡发展理论、中小企业融资理论、产权理论、交易成本和代理成本理论及制度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界定了民营银行的概念,明确提出民营银行是由民间资本控股并按照市场化原则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其实质是中国金融体制在国有银行体系外的一种制度创新。同时,总结出民营银行具有清晰的产权结构、较低的运行成本、灵活的经营机制、稳定的银企关系、市场化的银行文化等五大特征。 其次,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入手探讨浙江发展民营银行的优势:一、利用历史分析方法,通过概述浙江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史,